新棉收購還剩2個多月 后市是否繼續有敞口風險?
6月6-7日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如期在青島舉行,會上發改委相關領導透露了兩個信息:一是國儲棉投放初步考慮還是到截止7月底,目的是防止棉花市場混亂和出現轉圈棉的情況,部分用棉企業建議向后延期投放1個月的要求至少目前沒有考慮;二是由于比較效益的問題,2013年棉花種植面積肯定是減少了,棉花協會的數據是減少6%,但發改委或農業部的官方數據卻沒有說,業內關心的2014年棉花直補問題和棉花進口配額調控方向等問題沒有涉及;三是新的棉花年度實行新的棉花標準,收儲也會有新標準,而且新的差價、計價辦法也會盡快公布。但目前已進入6月中旬,離新棉上市只有2個多月時間,而針對棉花加企業的新標準培訓才剛剛安排,即使6月中下旬對出臺收儲細則和品級、結算體系等標準,讓棉企業在短短兩個月內消化實屬不容易,只能“一方面收購加工,一方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摸著石頭過河是今年軋花企業的共同特征。 部分棉企業認為新的棉花標準和收儲標準在沒有局部試驗和精心準備的情況大不適于大范圍推廣,因為無論新疆還是內地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區集中收購期只有2-3個月,留給軋花廠學習、思考和分析的時間不多。 一、資金將是棉紡織企業囤積1個月以上原料的最大障礙。按正常年景分析,8月中下旬開始南疆哈密、吐魯番等地就有籽棉采摘并陸續交售、加工,皮棉上市及運輸到廠一般要到9月中旬以后。按有關部門的考慮拋儲截止7月31日,離新棉上市約1個半月時間,也就是說7月底大部分棉紡廠棉花庫存至少要有1個月以上,再加上進口外棉支撐半個月(前提是有進口配額);如果沒有資格獲得進口配額或外棉清關后價格高于紡企業的承受能力,要想不停產或不減產,7月底前后棉花等原料要有1個半月以上。而從5月下旬的調查來看,國內精梳紗、高紡紗的銷售形勢已明顯下滑,“去庫存”成了棉紡廠的最大困難;而且下游織布、服裝企業賒欠現象相當普遍,棉紡廠一邊是貨款難以追回,一邊是產品滯銷,怎會抽出大量的資金競拍國儲棉并囤1個以上的庫存?因此并不是紡織企業不根據自己的生產經營情況,用棉的需求提前做好采購儲備棉的安排,而是現金流不允許,運轉資金不允許,貨款回收壓力不允許。 二、低于5萬錠的小廠除了轉型升級就是關門倒閉沒有第三種選擇。大中型棉紡企業在進口配額、資金支持相對充裕兩個重要因素支撐下,產銷形勢尚能維持,而中小企業只能“政府給什么樣的資源,買什么樣的棉花”或者鋌而走險購買進口配額采購外棉,但價格也幾乎沒有優勢。雖然今年按WTO協議發放1%關稅內89.4萬噸進口配額中2/3以上是加工貿易配額;雖然后期增發的幾十萬噸配額也是加工貿易;只有與競拍國儲棉按3:1搭配的進口配額是一般貿易,國家一方面盡全力促進紡織品服裝出口,給予進口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盡量做到“公平、公正”,給中小棉紡廠平等的競爭機會。但要想獲得無論加工貿易還是一般貿易進口配額的前提是5萬錠以內的規模。以國儲棉競買為例,表面上1捆棉花以19000元/噸拍到,按3:1折算(目前市場上1噸滑準關稅配額的轉讓價格在3350-3380元),相當于競拍1噸棉花的成本只有17880元/噸,而沒有資格的小廠的成本卻要高度1000元/噸以上,國內小環境下尚且無法平等競爭,更不要說與棉價低5000-6000元/噸的印度、巴基斯坦棉紡紗競爭了。 三、2013年度無論期貨還是電子撮合的發現價格、套保作用繼續弱化,對棉花企業、棉紡企業而言又是1個“敞口”風險的年份,內外棉花市場仍將“各行其路”。發改委表示“我們政府相關部門認為應該保持現在棉花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包括儲備棉投放和進口政策都應該繼續保持穩定。”畢竟保護棉農、穩定棉花種植面積和爭取國際市場棉花話語權、不受制于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不容質疑的,配額調控、收拋儲以及商討中的棉花直補都是實現這一目的工具或手段,在國家棉花資源占絕對主體、國家加大產業調控政策的前提下,電子盤削弱炒作、投機,難出套保機會是必然結果。但棉紡織協會和部分用棉企業提出的國家儲備棉品質問題同樣引人深思,為什么地產棉的輪出受到的待遇同2011年進口棉“大相徑庭”?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