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結”捆住紡織行業 企業如何“解鎖”向前?
在廣東清遠德泰紡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嬌蘭眼中,企業要想生存只有一個字:熬。“想進口國外便宜,就要按比例吃國內高價棉,廠子一個月就要用棉1000噸,買就虧損,不買就關停。” 盡管國內棉花供應尚足,但眾多像德泰一樣的棉紡企業在國內外高額的棉花價差面前,只能望而卻步。紡織行業如何化解原材料制約這個不利因素影響?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國際紡織原料市場會上,這一話題引發與會專家和企業代表熱議。 “國際上棉花價格根據市場供求關系波動,而國內棉花價格是以臨時價和進口配額量為支撐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說,“國內外不同的棉花價格機制是當前國內外棉價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國從2011年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并以每噸l.98萬元的價格收儲了310多萬噸棉花,約占當年棉花實際產量720萬噸的43.5%。此后,我國圍繞臨時收儲價上下波動。今年棉花收儲價格達到每噸2.04萬元。 而受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及豐產預期影響,國際市場棉花價格卻呈持續下跌走勢,與同內棉花的價差進一步拉大,曾一度達到每噸逾5000元,如今差價仍在3500至4000元之間。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我國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保證了利益,穩定了國內棉花價格,但擴大了國內外棉價差,較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國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以純棉紡紗為主的中小企業,面臨尤為突出的困難。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1至4月,紡織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較去年同期下降4個百分點。我國占歐盟、日本等主要進口市場份額持續下降。 “國內外棉價差在每噸2000元以內,紡織行業尚可通過技術進步、品種開發進行對沖。而棉價差拉大到每噸4000元甚至更多時,很難通過其他方式彌補。”中紡聯會長說,目前來看,國內外價差很有可能長期存在,抵御原料成本壓力或許要打“持久戰”。 “和糧食不同,不是所有的棉花在國內消化就可以,我們必須和國際競爭,要考慮國際市場能否接受。”路易達孚中國公司董事長陳濤說,2010年之后,由于收儲價高于國際市場平均價,在全球棉花消費量下降8%的情況下,我國的消費量下降超過20%,出現了大量化纖的替代品。 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慧告訴記者,目前在手的訂單主要是三、四月的,未來訂單情況仍然堪憂。企業生產的30%已經轉向非棉產品,試圖重新開辟市場。 “棉花結”捆住了紡織行業,與會代表和專家建議對臨時收儲政策進行調整,在制訂收儲價格時要參照國際市場棉價,合理確定收儲的數量,并根據市場價格波動靈活地進行收儲和拋儲,發揮平抑市場棉花價格的作用。同時,為了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種植而積,建議參照糧食直補的政策對棉農進行直補。 “該保護的保護好,該放開的也要放開,讓市場自我調節。”王天凱說。 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慧建議,也可借鑒印度對用本地棉花生產補貼的方式,既保護棉農利益,又讓企業有能力和市場接軌。 “這是發展中的問題,鼓勵企業持續升級、加快節能減排和提高產品附加值仍是行業指向。”王天凱說,這包括優化原料結構、提高化學纖維和毛、麻、絲等天然纖維開發應用能力,加強品牌建設和研發能力等多個方面。 朱宏任也表示,雖然紡織業受到一些影響,但沒有傷筋動骨。因此,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部門都應該樹立信心,要有戰略思維、全局觀念,要在困難中求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