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花政策演變
棉花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其供給和價格穩定對國民經濟穩定與發展具有著重要意義,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計劃經濟年代實行統購統銷,“九五”期間提出棉花市場化改革,但直到2001年,以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為分界,棉花的收購價、銷售價才從過去的高度壟斷逐步實現了市場化。 市場化改革后,棉花的交易方式也從過去單一的國家統購統收逐漸轉變為現貨交易、電子撮合交易以及區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場等。2004年6月棉花期貨在鄭商所的上市,是棉花進入市場化的重要標志。自進入市場化改革后,國家不斷通過政策調控來平衡市場供需。 其中,在調控政策中,國家儲備棉調控政策隨著國儲規模的上升、以及其雙向調控機制的靈活性等優點,對國內棉價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從201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準,將在主產區實施臨時收儲政策的措施“常態化”。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