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棉花政策適度調整勢在必行
現行棉花政策的弊端已經遭到多方詬病,調整勢在必行。關鍵是調什么,怎么調。 現行政策作用于棉花市場造成了如下現象: 一是棉花在現行政策的指引下傾向于交儲備。2012-2013年度國家儲備棉花已經實現入庫650多萬噸。市場參與的主體都是圍繞著收儲和拋儲進行,市場缺乏活力。 二是棉紡織企業在逐步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一些不能靠差異化產品適應市場的企業部分關?;蛘咧苯油.a。棉紡織企業在高棉價的氛圍中通過改變原料結構,降低用棉比例,同時通過使用進口棉紗等,降低工廠生產成本。由于人工、能源等其他成本的上升,整個棉紡織產業貌似進入了轉型期。 三是中國棉紡織行業的市場萎縮造成了印度、巴基斯坦等產棉國家的棉紡織工業的大幅擴張。甚至周邊的非產棉國和地區也開始擴張。這是我國現行政策下造成他國的非理性擴張。當然這也可能帶動了我國相關紡織機械的出口。 在這種情況下,各方圍繞著下一步的調控政策,提出了很多建議。筆者認為有幾個誤區管理層應當關注。 一是棉農利益。收儲的目的是保護棉農還是保護棉花產業?如果是棉農,以前筆者曾提出“現階段棉農的概念已經變化很大”,實質上一家一戶植棉幾畝的情況還有,但已經不普遍了,不是棉花生產者的主體了。他們種棉花和其他糧食作物比,已經不適合了,參照以前的糧棉比價制定收儲價格不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特點。如果是棉花產業,那就要參照全球棉花生產的特點,按照全球棉花生產的平均成本來制定相應的政策。這樣這個產業才不至于畸形發展,才能健康。甚至讓市場來配置這個資源,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二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方式。讓棉紡織企業來消化遠高于國際市場的棉花,用這種方式補貼農業是舍本逐末。正如以前所說,如果國內棉紡織產業鏈的其他環節的成本,如勞動力、能源、各種稅費等等,遠遠低于國外市場,這個產業也許還能夠吸收這些高價差的棉花。但事實上,現階段這個產業鏈上的成本近年來的增長幅度之快,對棉紡織行業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新的棉花年度以來,國內外棉價差過大的原因已經導致國內棉花使用量大幅下滑,直接造成棉花使用不足,大都入庫的局面。 紡織工業發展吸納了大批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紡織產業辛勤勞動,實現收入增加,通過勞動力市場化的方式來實現紡織工業對棉花等農產品的間接補貼,實現了工業反哺農業。 三是棉紡織產業產能過剩。棉紡織產業是完全市場化的產業,產業的發展基本上是全球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總體資源效率的分布。棉紡織領域現階段出現了很多新技術,新設備。不斷進步的技術和裝備大大提高了產業的生產效率和規模。當然也有很多企業不能跟進形勢的發展,設備工藝落后,在市場上無法立足,自然也就淘汰了。所以如果有人說棉紡織產能過剩,這樣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四是限制棉紗進口。如果棉紗進口要限制,那么棉布進口要不要限制,服裝進口要不要限制。如果大量進口棉紗,相當于變相進口了棉花,那么就要從源頭上考慮我國的棉花產業的市場化問題?,F階段,是國內外棉花價格差異過大造成了棉花、棉紗等大量進口,同時造成我國棉紡織產業的優勢遭到了遏制。所以說,限制棉紗進口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棉花調控政策的最終目的是棉花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棉花產業的安全。 那么,現階段的棉花市場怎么調? 筆者認為,保護農產品是很多國家的既定國策,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保護措施非常重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農業是根基,發展的基石。即便沒有糧食那么重要,棉花依然是重要的農業經濟作物。近來,我國糧食消費剛性增加,每年2%的進口比例,有關部門說糧食安全有保障。但如果每年進口400萬噸棉花,占到消費量的很大比例,而國產棉花基本上沉淀為國家儲備,對這個產業的安全評估是應該是負面的。 棉花產業鏈健康、可持續發展才是棉花產業的安全。即從棉花的種植到服裝的整個產業鏈的相對健康才是產業安全的標志。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棉花政策進行微調。 一是提前發出預警,合理布局棉花種植。以價格做引導,讓市場來決定棉花的種植面積。通過合理引導農業的種植結構,讓市場來決定是否種植棉花,種植多少棉花,來達到棉花種植和使用的相對平衡,從而穩定產業的發展。適時發出預警,也是向全球其他植棉國家發出信號,合理調配國際棉花產業生產。 二是調整收儲機制,動態管理庫存。 要保持棉花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2013年棉花臨時收儲政策要繼續進行,收儲價格做彈性處理。用保護價和臨時收儲價兩種價格保持政策彈性。保護價格收儲不限量,價格參照國際長期平均價格,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時間段。臨時收儲價格和起止時間根據情況彈性掌握,適時公布收儲量。臨時收儲價格參照同期國際市場價格。同期國際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格時按保護價敞開收儲。高于某個價格時自動停止收儲,并根據情況拋儲。國家通過兩年的收儲已經建立了合理的庫存,如何保持產業的穩定和可持續應該成為主要目標。 我國大量進口棉花、棉紡織品,相對高的價格也鼓勵了生產,把全球的棉花、棉紡織品的生產積極性都帶動了起來,促使產棉國棉花生產的大幅提升,補充國際市場的庫存?,F階段,我們從棉花主產國進口了大量的棉花,也從印巴等國家進了不少的棉紗棉布,造成了我國棉紡織行業的生產萎縮。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間接補貼了國外的棉花生產領域。 在全球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棉花產量短時間來看,是相對過剩了。但是,筆者認為要把相對過剩的棉花消費掉最好用市場機制來實現。 假如國際市場的長期平均價格是70美分,那么30美分的棉花價格還有沒有國家種棉花,全球的棉花產量還會有多少?40美分、50美分、60美分又如何?如果最大的棉花生產和消費市場在中國,棉花的定價權就應該在中國,也必定在中國。在匯率等其他經濟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國際市場的棉花長期價格一定低于中國的長期價格。也就是說即便我們的可比價格到了70美分,國際市場的價格還是會低于這個價格。那我們就要盤算一下,70美分的價格我們還會有多少產量,會從國際市場進口多少?多少一個產量是我們的安全產量,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來維系這樣一個產量。 還有一個是儲備量多少可以保證我國棉花產業安全的問題。 三是以出頂進,降低庫存。如果需要降低現有庫存,可以參照進口棉指數,對國儲棉花指定數量以出口頂替進口。例如,分批拿出一定數量的儲備,可以是100萬噸,也可以是300萬噸。針對出口企業,參照進口棉指數,實行加工貿易管理。為減少國內外市場波動,可以小批量逐步進行。 四是運用稅率手段,促進棉花消費。可以考慮用棉花進口環節的稅收補貼國儲棉的高收低拋價差。也可以協商國家有關部門,對國儲棉花拋儲價格構成實行高稅率抵扣,可以將出庫棉花的稅率調整為20%,甚至更高,通過降低企業稅負的方式降低企業用棉成本,擴大國產棉花的使用量。這要考慮現行稅制的可操作性。這是用未來的稅收來降低目前的財政補貼成本,促進國產棉花的消費。 五是可以考慮有條件放開棉花進口配額。用一定的規則來調控棉花的進口量和進口節奏。靈活利用進口環節稅率,限定進口用途等手段調整市場價格。同步國內外棉花市場,增加市場的透明度,讓市場參與的各方有條件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棉花產業的政策應該是相對穩定,適時調整,以保持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棉花的生產者和使用者的和諧健康應該是現階段棉花政策的落腳點。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