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柔之棉的“不可承受之重”
雪白的棉花本是輕柔之物,但它卻經歷著“不可承受之重”。 在收拋儲政策的影響下,國內棉花期貨成交趨于清淡,價格體系顯現扭曲跡象。而棉紡織企業的處境也愈發艱難,棉農種植積極性未有明顯提高。究其根本,現有收儲政策已經成為棉花種植與棉紡織產業市場化改革的攔路石。
市場價格被扭曲 隨著沿海紡織業的發展,從2000年開始,我國棉花消費量在十年內增加了489萬噸。2012年中國消費棉花784萬噸,為全球第一大棉花消費國。但這一消費量比2011年的827萬噸減少5.27%。目前國內勞動力及棉花成本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已不具優勢。由于收儲政策的影響,國內用棉成本遠遠高于國際水平,導致棉紡織企業陷入困境。 目前國內棉花收儲價格為20400元/噸,拋儲價格為19000元/噸,這一政策自2012年執行以來一直保持不變,導致國內現貨價格長期居高不下。但與此同時,國際棉花價格卻大幅下跌。美國棉花指數在2011年創下歷史新高186.70之后一路下行,截止至上周四,美棉指數僅收在82.61,價格暴跌近56%。目前國內外棉無稅價差高達4500元/噸。 雖然國內外價差巨大,但一般的企業并不能從國外自由進口棉花。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進口配額制度,2013年棉花進口配額僅有89.4萬噸,遠不能滿足國內企業需求。現在國內棉市面臨著這樣一個窘境:一方面高價拋儲棉遭到眾多企業冷遇,一方面企業瘋狂追求有限的進口資質。國內棉花價格體系已經完全不能夠反應市場的供需狀況,收拋儲政策以及進口配額制度割裂了價格與供需的關系。
紡織企業面臨困境 巨大的國內外棉花價差給國內紡織企業以沉重打擊。由于棉花成本占到棉紗廠生產成本的70%,高達4000元左右的成本價差讓國內紡織企業無法與國外競爭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內紡織行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華北一家民營棉紡企業的負責人張春燕告訴記者,收拋儲政策執行到今天,棉紡廠已經基本賺不到錢了。除了比國外同行的成本高出一大截外,國內工人薪資水平上漲也很快,人民幣升值的速度也在加快。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盈利主要是靠工人的勤勞與廉價,但現在這一優勢已經遜色于東南亞國家了。 出口的頹勢并不能通過內銷的增加來改善。當前,我國雖然對棉花進口實施管制,但卻不限制棉紗進口,以至于進口棉紗的價格有時甚至比國內棉花的價格還便宜,這無疑進一步打擊了國內棉紡織企業。 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中國紡織服裝制造行業虧損企業數量為2805家,已經遠遠高于2012年全年1741家的水平。分析人士預計,隨著人民幣升值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紡織服裝制造行業虧損面還會繼續擴大。
現有政策亟待改革 我國對棉花進行收儲的主要目的是刺激農民種棉的積極性。但調查結果卻顯示,國內棉農的種植積極性在顯著下降。除新疆地區,我國棉花在山東、河南等地區均采取“一家一戶”的散式種植模式。與小麥等其他農作物相比,棉花種植需耗費更多勞時,噴灑農藥、田間管理、施肥等工序明顯多于其他作物。 雖然收儲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民的收益,但收儲之后,棉花相對其他農作物仍然沒有太多經濟優勢,農民種植棉花的意愿越來越低。中國棉花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6585萬畝,比上年減少近400萬畝,預計產量631.5萬噸,比上年減少33.7萬噸。 國儲棉政策對于整個產業鏈的正面效力所剩無幾。與此同時,國家為收儲而投入巨額資金,耗費大量社會資源。據統計,2011年至今國家投入收儲資金已經超過1600億元,每年需要支付銀行利息近100億元。為了維持高達900萬噸的庫存水平,單倉儲費一項就超過了10億元,如果考慮庫存減值情況,成本消耗更為驚人??梢哉f,收儲政策已經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 收拋儲的政策讓我國棉花的現貨價格長期窄幅波動,這種影響直接體現在了期貨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曾經非?;钴S,成交量、持倉量位居全球第一。正常情況下,主力合約日均成交量都在100萬手以上,活躍時期曾一度達到300多萬手。但現在已經很少有投資者和企業愿意去參與棉花期貨交易,主力合約日均成交量不足2萬手。 由于目前棉花價格波動較小且不能反映實際供需狀況,棉花期貨市場既不利于投資、投機,也不利于企業套期保值。期貨市場失去了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的功能,已經漸漸地被投資者“遺忘”。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直接補貼是進行棉花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最好辦法。在決策層對市場化改革高度重視的背景下,許多農產品都傳出收儲政策將改為直接補貼的消息,其中也包括棉花。直補政策很有可能在2014年出臺,以取代收拋儲政策。 除此之外,進口政策也會做相應調整。市場普遍預期棉花無配額關稅上限將下調,這可能有利于中國棉花進口。預計政策改變后,國內較高的棉價將向國際水平靠攏,國內外價差將會減小。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