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行進過半,若論起紡織行業最大的發展成就,一時間恐怕還難以在諸多亮點之中抉擇其一,但感悟切膚之痛,棉花問題卻是毫無疑義的第一選項。過去三年,國家以平均高于國際市場約40%的價格連續收儲,導致國內棉價大幅高于國際市場,我國棉制紡織服裝產品競爭力不斷流失,棉紡企業效益下滑,就業崗位減少。如果轉換到更加深遠、多維的視角,一些在紡織全產業鏈持續發展、乃至社會和諧發展中潛藏的問題,也許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和思考。
一是產業體系之患。由于內外棉價差過大,國內棉紡企業限產、停產最近兩年不斷加劇,棉紗進口量則成倍增長。如這一趨勢長期延續,造成國內紡紗產業規模萎縮,不僅棉農收益更無保障,而且紡織產業體系的完整性也將受到損害。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在制造成本持續上升的重壓之下,依然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完整產業體系所帶來的整合競爭優勢是根本支撐因素之一。如紡紗環節因棉價差而過快縮減,將使紡織產業鏈在產品開發、品質控制方面逐漸失去系統性協調與整合效率優勢,也將影響骨干企業縱向一體化發展與規模經濟效益。產業鏈中一個環節的調控政策思慮不周,最終付出的代價或許會是整個產業。
二是產業布局之慮。自棉花收儲常態化引發高額價差以來,國內棉紡企業對外投資的勢頭日漸強勁。但是,與下游勞動密集型環節按要素分布為基礎的市場性轉移不同,多數棉紡企業“出走”行為的驅動力,僅僅是眼下政策不當所造成的棉價差。在轉入地嚴重缺乏下游產業配套、資源環境容量極度有限的情況下,單純追求價差收益而轉移布局,其可持續性值得憂慮?;蛘哂捎趪鴥日哒{整縮小了內外棉價差,或者只是市場發展的自然結果,總之單純基于棉價差而缺少長遠設計的產業轉移,出現發展瓶頸并不需要太多時間。屆時,不論業已轉出的產業是否會倒流回國重新布局,時間與效率上的損失都將無法彌補。
三是消費者福利之傷。國內棉價被政策推高,部分紡織企業無法通過生產效率化解的成本,必然會沿產業鏈向消費終端傳導。當對棉花政策效果評價仍舊集中于農業、工業與流通環節孰利孰傷之時,國內棉制紡織品的價格已逐漸提升,大眾消費所必需的棉制品悄然邁上了向“奢侈消費品”轉變的路程。而且,棉制品價格持續提升與其在消費習慣中的不可替代性形成矛盾,可能會為一些不規范的市場行為提供溫床,比如產品的實際纖維成分與標簽不符等等。在整個棉花調控政策的決策過程中,消費者福利或許尚未真正進入決策者的視野,但消費者卻成了真正承擔政策成本的主體之一。
政策決斷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但轉換到多維和深遠的角度看待棉花,也許能夠獲得正確的求解。尊重并試圖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充分兼顧短期利益與長遠持續發展,合理顧及那些遠離決策中心卻真實承擔政策成本的群體利益,始終應是決策過程中的基本著眼點。
?。ㄗ髡撸黑w明霞,系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研究一處處長,行業分析師)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