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一根大陽線,讓投資者大跌眼鏡!這就是鄭棉期貨市場沉寂了半年后的杰作。此輪行情的啟動,拋儲政策功勞甚高。
另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也有望緩解國內需求不足問題,從而平衡棉花產業鏈。
拋儲行情啟動
目前處于棉花拋儲期,正當不少分析師認為棉價會雪上加霜之時,棉價卻反其道而行,不僅不跌,反而由小漲變為大漲,個中原因值得品味。
此拋儲非彼拋儲也。根據以往經驗,拋儲的目的是抑制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屬于利空行為。不過,本次拋儲的時機卻與以往不同。
第一,本次拋儲處于棉花豐收時節、棉農銷棉困難之際。2012年,國家不得不再次啟動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敞開收購棉花。這是繼2011年收儲了313萬噸后,國家不得不采取的繼續保護棉農利益的行為。截至1月22日,2012/2013年度中儲棉總公司已累計收購棉花583.23萬噸,大大超過550萬噸的收儲預估量,也遠高于上一年度的收儲量。預計最終收儲量將達600萬噸。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棉花產量684萬噸的數據推算,本年度的棉花收儲量占到該年度棉花總產量的近88%。也就是說,中儲棉把全國的新棉基本上盡收囊中。加上12月底的全國棉花商業庫存109萬噸(包括外棉和進入流通環節棉花、不包括國儲棉),以及上一年度收儲的313萬噸,減去去年9月份拋儲的50萬噸,國家儲備庫中儲存的棉花有近1000萬噸。如此龐大的庫存量,對庫容、資金、保管等各方面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國家不會用此行政手段。
第二,本次拋儲的導火索并不是棉花需求旺盛。2012年,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國內市場需求增長趨緩以及國內外差價過大等因素影響,我國紡織行業運行呈現下滑態勢,生產增速明顯下降,出口數量有所減少,企業效益出現下滑,對國內棉花大多采取隨用隨買的方式,并無儲棉意愿。
可見本次拋儲,無論是在時機上,還是在動機上,都與以往那種以抑制價格上漲為目的的拋儲有本質的區別。
透過拋儲表象看本質。僅從棉花的供需關系來解釋本次棉花期價突然大漲顯然有些牽強附會。應透過拋儲的利空表像挖掘其對期價的實質影響。
首先,本次拋儲采取的競拍方式是利多的。長期以來,國內外同級別棉花價差嚴重倒掛,棉紡企業大多通過獲得進口配額進行生產。截至1月23日,中國棉花進口指數(FCIndexM)收于88.7美分/磅,折滑準稅約為15189元/噸,較同級國產棉的價差在4100元/噸。由于2012年國內棉花供給充裕,雖然國家仍會繼續發放進口滑準稅配額,但預計數量會較2011年的270萬噸有所減少。而本次拋儲方式是將滑準稅配額以3:1的比例“捆綁”搭配銷售。盡管三級棉19000元/噸的起拍價不低,但平均下來,拋儲價約在16150元/噸,對棉紡企業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其次,只有在棉價上漲的市場氛圍下,拋儲才能順利進行。近兩周的拋儲情況顯示,成交比例還不到計劃投放量的五成,競拍情況并不是很理想。截至1月22日,累計成交儲備棉23.40萬噸,與300萬噸的目標相差甚遠。市場歷來有“買漲不買跌”的從眾心理,為使拋儲順利進行,期貨市場理應成為為國解憂的先頭兵,再加上目前期市棉花倉單稀少,棉花期價近期的大幅上漲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后,拋儲意味著去庫存。在任何情況下,去庫存都是利多的起點。目前庫存高企的馬來西亞棕櫚油也與國內棉花同出一轍。一旦有去庫存的措施出臺,期價就會大漲。
上漲行情受拋儲進展影響。目前拋儲價略低于當日CCIndex328價格100元/噸,處于有利地位。由于本次拋儲至少要延續到3月底,因此為配合拋儲,棉花期價在3月底前都是漲多跌少。如果拋儲結果超預期,國家很可能會增加拋儲數量,并延長拋儲時間。考慮到這兩年的棉花收儲價分別為19800元/噸和20400元/噸,因此期價很可能要上到19800元/噸或20400元/噸才會歇歇腳??傊荒芤徽劦綊亙驼J為是利空,那樣的判斷過于簡單化了。
?。ㄗ髡邌挝唬喝A聯期貨)
“城鎮化”助推棉紡織行業做精做強
我國的棉紡織行業正承受著產業升級帶來的轉型陣痛,尤其是一些中小紡織企業在進口棉資源獲取上處于劣勢地位,加之銷售渠道狹窄、勞動力成本較高,轉型可以說是舉步維艱。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到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爆發,我國的外需市場急轉直下,棉紡織行業的一部分產能只能轉戰國內,但卻遭遇到內需乏力的沉痛一擊。隨著矛盾的逐漸加深,如何引領內需市場健康發展,成為各方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有望緩解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
自2011年政府為保護棉農利益而啟動收儲以來,大部分的棉花資源進入國庫,政府成了最大的買家。國內棉花價格是托住了,但是外棉價格的下跌,將整個市場割裂開來,內外棉價差達到5000元/噸,讓國內棉紡織行業在出口貿易中承受著成本高昂的壓力。整個棉花市場也似乎回到了統購統銷的時代。原本助力經濟的“三駕馬車”,其中的出口已經不行了。歐美發達國家,從家庭到企業,正處在降低負債杠桿的過程中,新興市場短時間內又難以彌補發達國家留下來的缺口,出口只能轉做內銷。而恰恰我國由于社會保障不足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內需市場,這使得國內棉紡織行業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進則國際需求不足,退則內需市場不足,雙重擠壓之下只能減產甚至停產。在這種情形之下,整個棉花市場顯得萎靡不振,內外棉價格也一直保持雙軌運行。
統計局2013年1月18日的數據顯示,2012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投資貢獻率為50.4%,凈出口貢獻率為-2.2%。雖然消費占了GDP比重的半壁江山,但這是在出口萎縮的前提下獲得的,相較歐美發達國家70%的內銷占比,依然有較大差距。從數據可見,“三駕馬車”似乎已經變成了“兩駕”。在這種背景之下,抓緊培育強大的內需市場,才能適應棉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需要。
而推進“城鎮化”正是培育內需市場的動力源。我國13億人口中,農村人口占57%,其中有一部分將轉為城鎮人口,我國還會存在一定的人口紅利期,這對于解決棉紡織行業用工成本高的問題很有幫助。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城鎮區域經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僅是發展大農業,還有各項投資的開展。企業的投資潮有助于增加就業,增加百姓收入。2013新農村醫療保障重點將向大病轉移,這會大大減輕農民負擔。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漸完善,這有助于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在2013年1月20日結束的中紡圓桌論壇第八屆年會上,國家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師范劍平指出:“未來從正常的,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變化的過程中間,‘城鎮化’加速階段,衣著類消費的比重將先上升后下降。”也就是說,在“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最先升級加速的是衣著類的消費,慢慢才會延伸到別的消費領域。
當前我國的棉紡織市場只所以會出現內外棉價格雙軌制運行,跟沒有一個強大的內需市場有一定關系。強大的內需市場中,消費人群更關注服飾的品牌、創意和質量,棉花價格無論是20000元/噸還是15000元/噸,并不能直接對終端市場的消費造成沖擊。所以要想解決當下棉紡織企業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解決內外棉價差高企所引發的國際貿易競爭力下降難題,必須轉向于建立一個強大健康的內需市場。我們有理由相信,“城鎮化”各項規劃的推出,各項政策的展開,必將助推我國棉紡織行業做精做強。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