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過后不是春 棉市連環結待解
棉價兩年后又回到了起點。回顧兩年前的9月初,鄭棉從19000元/噸起步,兩個月內漲至33000元/噸,在2011年2月觸頂之后回落,如今又回到了出發點。 棉價坐上過山車,帶給產業鏈的不僅僅是刺激,對包括棉農、加工收購商以及下游棉紡企業等各而言,壓力不分你我。也正因此,萎靡不振的棉花產業怪像叢生,種植效益不增反降,進口配額爆炒、行業限產停產現象嚴重。 經濟下行—需求不振—紡紗服裝企業遇困—收購加工商受壓—棉農收益受損,壓力正在沿著產業鏈向上延伸。“解鈴還須系鈴人。”專業人士指出,眼下的棉花產業鏈已陷入一個錯綜復雜的連環結之中,最終癥結則在于全球經濟低迷和需求不振。棉花“年關”雖過,春意未至,要解開這個連環結,只有等到經濟重新確立上行格局、消費得到提振之時。 產業鏈陷困局 這是一個行業性困局。一方面,外需下降導致出口企業訂單不足,受其影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壓力明顯加大。海關統計顯示,1-8月,我國服裝出口994.8億美元,同比下降0.7%;紡織品出口625.1億美元,同比下降0.7%;另一方面,內需亦顯疲軟。據相關統計資料,1-7月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7%,較上年同期下降7.2個百分點;如扣除價格因素,同期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內銷產值同比增長12.5%,較上年同期降20.3個百分點。 終端需求減少導致棉紡產業鏈陷入“一損俱損”困局。首先受沖擊的是紡織服裝業,訂單減少和銷售不暢,導致不少紡織服裝業出現高庫存;下游庫存積壓又抑制了對中游和上游企業的需求,不少企業利潤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以全球最大的色紡紗龍頭華孚色紡為例,其中報稱,公司面臨國內外棉花差價拉大,終端壓價等市場困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約6221萬元,同比減少74.39%。 皮棉加工企業亦舉步維艱,不少地區依舊以減產、停產方式減少虧損度。山東省恒祥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耀中表示,“去年棉價‘過山車’,企業低價買進大量原材料。在今年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大量原材料出現積壓。從去年底到現在,山東菏澤附近等地區,80%的棉紡織企業都以減產或停產的方式減少虧損度。” 種種怪相萌生 大漲大跌之后,一邊是外棉在進口商手中大量積壓,一邊是紡織企業眼巴巴地等著配額來采購外棉進行生產,要說眼下的棉花產業亂象叢生那是一點不為過。 “2012年以來,國內棉花價格始終高于國際市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表示。以中國棉花網9月12日美棉報價15216元/噸與國內18700元的現價計算,二者相差3484元,而此前價差最高超過了5000元。業內人士抱怨,不少生產企業被迫以每噸配額額外支付三四千元甚至更高的代價來采購外棉。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即便按照棉花進口配額較低的“倒手價”2000元/噸來計算,100萬噸的棉花進口量也將派生出20億元的“價值”空間。 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百家骨干棉紡企業的調研,至少30%的規模以上企業已經限產,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因用棉成本過高而停產,絕大部分企業每產一噸純棉紗虧損都超過2000元。“與此對比鮮明的是,截至7月份至少有100萬噸進口棉仍囤積在港口。”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表示。 棉農國儲兩頭難 需求低迷讓整個棉花產業鏈面臨嚴峻挑戰,而如果說中間商和下游企業還能以改行和限停產來稍作應對外,產業鏈的最上游——棉農和相對獨立于產業鏈之外的國家,則要被動得多。 “眼下的棉花讓農戶很受傷。”一行業協會人士介紹,去年以來農副產品價格大幅上揚,今年二、三月份國家又連續兩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種糧農資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也進一步增加,加上化肥、農藥、用工等的提高,種棉已沒有任何優勢。 “在成本上升和其他品種價格上漲的背景下,棉價不進則退。”山東德州棉花協會秘書長馬俊凱說,目前當地辣椒每畝種植收益約3000元,種植玉米、小麥能收益1600元左右,而種植棉花的收益只有大約1300元。 馬俊凱介紹,2012年德州市棉花種植已比去年減少了20萬畝,而且明年還將縮減約20%至100萬畝左右,這比2008年之前減少了一半以上。 棉農很受傷,國家同樣為難——無論是在配額發放還是儲備收放的問題上,有關部門都已陷入一個難解的結中。 “保護棉農還是保護棉企?”一邊是在港口沒有地方可放的棉花,一邊是用不上合適價格棉花的企業,配額成為行業邁不過去的坎。“發放不發放進口配額,這是個令國家頭痛的問題。”廣發期貨分析師陳貝爾說,發放配額,低價外棉大量進口將使中國出錢出力成為全球棉農的救世主,這筆生意怎么算都是吃虧的;不發配額,企業使用高成本棉花,面對人工成本更低的主要競爭對手如東南亞等國同樣吃虧。一邊是棉農,一邊是紡織企業,有關部門可謂左右為難。 收儲同樣如此。2011/2012年度收儲量內外棉超過400萬噸,本年度棉花提高收儲價至20400元/噸收儲,需求低迷之下,國內企業本年度仍將以收購資源交儲為首要任務,因此無論從資金還是庫容角度看,國儲都將面臨不小的考驗。而始自9月3日的拋儲價格定為18500元,其對儲備棉約存2000-3000元/噸左右的貼水,以此估算,400萬噸棉花拋出約虧損80億元。 破解困局尚待需求回暖 經濟疲弱使得棉紗需求不振,不少紡織企業經營出現危機,隨著壓力傳導至收購加工等中間環節,最上游的棉農也未能幸免。另一方面,陷于困境中的產業鏈還讓有關部門進退失據,以往慣用的儲備和配額兩大調控手段甚為尷尬。 紡織不動,棉價難動。宏源期貨高級分析師王勇認為,當前國內棉紡織行業陷入困境的癥結在于需求不旺。一旦紡織企業因虧損而停產、減產,對國內棉花的銷售又將產生影響,并將直接損害國內棉農的切身利益。這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可謂一損俱損,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專家認為,只有隨著服裝市場需求的逐步增加,棉花產業鏈的連環結才有望打開。只是以目前情況看,“這一天還不知道何時能到來,至少年內難有明顯改觀。”某專業商會人士稱。 立足配額儲備綱舉目張 問題不少,辦法很多。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出于保護棉農和產業鏈的本意,不妨立足儲備和配額尋找思路并做嘗試。 首先,建立棉花收儲政策與針對棉農的目標價格政策相結合的保護模式。比如每年確定籽棉目標價格,國家按此價格進行收購,或者農民按照市場價格出售棉花,然后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差以及平均單產水平,確定每畝補貼金額,在每年春耕前直接發放給農戶。新疆一位業內人士提出,由于棉農交售的被動地位和分散性,不如直接制定一個基礎的籽棉收購保護價格,并公示衣分率等相關指標,可一定程度上規避目前的政策弊端。 其次,由于我國對進口棉花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還有必要逐步建立進口棉的收儲機制,此舉不但能增加我國棉花資源儲備,對國內的供應不會產生太大干擾,也可以利用國際棉價低于國內棉價的優勢降低收儲成本,有效化解配額炒作問題。 再次,儲備政策的制定應當優先考慮供需變化,而非簡單的價格高低。首創期貨研發總監董雙偉認為,調控要遵循市場規律,同時充分考慮全球供需以及商品特點。從安全邊際考慮,國家棉花的儲備保有量應以正常三個月棉花的消費量為準,特殊時期可以考慮放大收儲量,或增加拋儲量,但參考基準應該是市場供需的動態變化。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