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配額被指淪為尋租工具 內外價差4000元/噸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杜鈺洲昨日在上海表示,中國的棉花體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由于實行棉花收儲和進口配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棉花價格大幅高出國際市場,今年上半年影響中國紡織業出口創匯約100億美元。 杜鈺洲是在出席“2012紡織服裝高峰論壇”時做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今年1~7月,全國紡織服裝業出口1374億美元,同比下降0.2%,這是新世紀以來首次出現。 一位企業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國外棉花1噸含稅價格1.4萬元,國內棉花價格則為1.8萬元,中國紡織企業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經營困難很大。 此前,中國最大的棉紡織企業魏橋紡織(02698.HK)發布的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收入約為人民幣77.1億元,較2011年同期下降約4.0%;其母公司股東應占凈利潤約為人民幣5400萬元,較2011年同期下降約90.1%。2012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毛利率約為5.4%,較2011年同期下降約7.3個百分點。 魏橋集團對于業績的大幅下滑公開解釋是:“期內,中國國內棉花價格一直維持低位;同時,國際棉花價格大幅下滑,使得國際棉花價格大幅低于國內棉花價格,導致紡織品市場競爭壓力增大,中國棉紡織品價格提升難度較大,從而對本集團的整體盈利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2011年,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發布《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確定以每噸19800元敞開收購棉花,市場受此影響,棉花價格止跌回升穩定在收儲價格線附近,但是國際市場棉花價格疲軟,遠低于國內棉花價格。另外,中國對棉花進口進行配額管理。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中國進行棉花收儲和進口配額管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進行配額管理,國外棉花特別是美國、巴西等棉花的種植和收割都實現了機械化,棉花質量較高,成本較低,如果放開進口,中國棉花很難抵抗得住。 杜鈺洲認為,上述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已經出現異化。以棉花進口配額為例,有資質的單位進口棉花,但是需要棉花的生產企業拿不到,或者拿到的很少,企業要拿到棉花進口配額,一噸配額要額外支付3000~4000元。 他進一步表示,這是瓜分企業利潤的不合理現象,侵犯了實體經濟的利益,給紡織企業造成很多困難。“沒有什么理由可以否認,配額就是尋租體制”。 業內人士認為,棉花收儲、配額管理等造成國內棉花價格比國外高,其實最合理的做法是國家直接補貼給農民,而不是以收儲價格托市的形式干預市場價格,讓紡織企業陷入被動,但是有關部門也有自己的難處,國內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成本較高,給農民1元的直接補貼,付出的行政成本可能就要1元,因為有些地方可能會克扣補貼。 企業界人士對此表示擔心,如果國內外棉花價格差長期存在,紡織企業將被迫境外建廠,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為例,當地棉花的價格只有中國的2/3,這位人士說中國紡織企業有一天在美國建廠并非不可能。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