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春播下新棉種開始,山東省武城縣武城鎮李莊村的棉農們就一直沒有放下忐忑不安的心。因為市場上皮棉價格從去年3月10日的每噸31228元,一路下跌,目前已跌破每噸19800元的新年度國家臨時收儲價格,降到了每噸19200元左右。
“種棉花還能有多大收益?人們心里都沒底。”李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振昌對記者說,由于受價格影響,今年,李莊村棉花種植面積減少了近三成?!?br />
棉價走跌棉農擔憂
在山東省武城縣武城鎮李莊村,因為種植棉花的收益越來越低,灌溉條件好的地塊都被用來種糧,種植棉花的地塊多是條件不好的“二堿地”、“三類田”。種棉收益好時,李莊村1200畝田地基本是種糧種棉各占一半,而今年棉花種植面積已經大幅減少。“如果棉花價格再這么跌下去,明年棉花種植面積會繼續減少。”李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振昌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
在棉花價格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今年農民種植棉花的愿望降低。武城縣是全國種棉大縣,今年武城縣的棉花種植面積為25萬畝,比去年減少了5萬畝,比棉花種植最多時的50萬畝減少了一半。據了解,影響棉農種植棉花效益的因素,除了棉花收購價格外,棉花生產環節的用工多、成本高也是影響棉農收入的重要因素?!?br />
武城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閆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武城縣棉花單產較高的每畝500斤籽棉計算,目前市場每斤籽棉的收購價格為2.4元至2.5元左右,每畝產值約1200元,但其中僅可物化的棉花種植成本就達到650元至700元,這不包括棉農自己投入的勞動力成本。10畝棉花需兩個勞動力天天都在棉田里忙活,棉花從種到收共需6個月時間,6個月下來,扣除水、電、肥、苗及農資農藥等成本,兩個勞動力總共才掙到5000多元。每個勞動力一個棉花年季掙不到3000元。而一個青壯年在外打工,就算沒有手藝僅靠出賣勞動力,每月也能有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
“種棉不合算,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F在各村棉花種植的主力軍都是留守在家的婦女和上了年紀的老人。不少地方的情況是,兩個老人管理著外出打工子女留下的幾十畝棉田。他們科技種田的能力令人堪憂!”閆軍說。
不只是武城縣,近年來,我國棉花生產受人工成本持續上升、機械化水平低、比較效益差等因素的影響,2012年棉花播種面積下降,形勢不容樂觀。同時,據中國棉花協會對12個省、自治區的調查顯示:2012年全國棉農種植棉花意向比2011年減少9.2%。
目前,我國棉花消費30%左右需要依賴進口,國內生產若不能得到恢復,長此以往將會對國際市場依賴過高,可能喪失在棉花市場上的話語權,棉花供應可能會受制于國外棉商。
依靠科技拉動內需
近日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國棉花協會在成都召開的棉業高峰論壇上,來自供銷合作社、紡織加工企業及中國棉花協會的與會者一致認為,傳統棉花生產方式已難以滿足棉紡業的健康發展,現在必須轉向依靠科技進步來促進現代棉業發展。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建議:第一,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穩定面積,保障棉花生產長期穩定發展;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揮主產區優勢;第三,提升棉花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第四,創新流通方式,減少環節,降低成本;第五,加強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戴公興建議,必須轉變傳統的棉花生產方式,調整棉花產業結構,向科技進步、流通創新、提高產量、提升品質要效益,保持我國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近兩年棉價暴漲暴跌,不僅增加了棉農生產風險,也使得下游棉紡企業難以掌控生產成本,影響了正常貿易和定價,給企業經營和出口帶來了困難。
供需結構是決定價格的基本因素,過去2年,棉花市場上供過于求是不爭的事實。因消費萎縮,本年度庫存消費比大幅上升。從庫存周期看,當前仍處在緩慢消化庫存的周期中。棉花流通和棉紡企業的專家建議,在當前市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擴大內需,加大棉花消費是關鍵。
從棉紡企業調查情況來看,紡織企業為尋求低成本,從國外進口低價棉紗數量增多,且以低支紗居多,導致國內低品質棉紗銷路不暢,高品質紗尚可。特別是隨著棉紡企業更多轉向高品質產品的生產,長絨棉、高支紗等需求將持續增長。因此,我國棉花生產一方面要大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積極調整優化產品結構。
探索良法減少成本
如何降低棉花生產的成本?如何增加農民種植棉花的效益?種棉經驗豐富的山東武城縣正在推廣棉花種植良種良法,已取得明顯成效。
閆軍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在嘗試用5種辦法降低棉花生產成本。
第一,實施并推廣“棉花精簡栽培技術”,從提高棉花種子質量入手,改傳統的多粒種子播種為“單粒播種”,確保一粒種子一棵苗,這樣減少了間苗、定苗的多道工序。在棉花生長期,實施“粗整枝”,將傳統的多次整枝打杈簡化到一次性整枝,大大減少了棉田用工成本。
第二,針對目前主要是一家一戶種植棉花,生產主體小、散、競爭能力弱的實際狀況,通過土地流轉,使棉花種植能力弱的農戶的棉田向種棉能手和大戶集中,培育職業種棉能手。同時加速發展棉花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以減少生產風險。
第三,推進棉花的集中連片種植,發展棉田機械化作業,特別是減少棉花收獲季節的用工成本。閆軍舉例說,到摘棉花時節,一個雇工一天的工錢已漲到40多元,光摘棉花的用工成本就給每斤籽棉增加了0.4元至0.5元。
第四,實施棉田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組織農戶統一時間、統一用藥,統防統治,不僅比一家一戶分散噴藥提高了效率,還減少了重復用藥,每畝降低防治成本10元至15元。
第五,實施良種良法鹽堿地植棉項目,探索以適宜的品種和方法,為武城縣北部四五萬畝鹽堿地試驗一條種植棉花增產增收的路子。
閆軍說,通過幾年的試驗,萬畝連片試驗田已經取得了畝產籽棉650斤至700斤的好收成,參與試驗的棉農都嘗到了科技種棉的甜頭。
“從一般棉田每畝450斤至500斤的產量到試驗田的畝產籽棉650斤至700斤,而且,試驗田的棉花產量還有150斤至200斤的提升空間,我們看到了種植棉花的希望。”閆軍充滿信心地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