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從金融屬性回歸商品屬性
“5月9日,國家發改委年內首次下調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330元和310元。據此,90號汽油和0號柴油的零售價格每升分別降低0.24元和0.26元。”顯然,這是一則令大多數百姓高興的消息。然而,作為大宗商品走勢標桿的原油,其價格大跌所帶來的影響并未結束,大宗商品目前仍處于探底行情中。有專家認為,在原油的帶領下,未來一段時間,大宗商品隨時可能開啟一輪新的下跌。 事實上,原油價格的下跌意味著需求的減緩,全球經濟依然沒有走出低谷。今年以來,國際棉花市場“跌跌不休”的狀況,也顯示了全球經濟形勢不佳導致對棉花需求下降的現實。從2010年9月1日國內棉花價格由18002元/噸一路飆升至31302元/噸的“天價”,到2011年8月末棉花年度結束時,中國棉花價格指數回落至19307元/噸,“過山車”行情讓人記憶猶新。在反思造成這些現象的各種因素時,棉花的炒作成為千夫所指,為此,我們有必要引出一個理論性話題——棉花商品的金融屬性。 大宗商品 在金融衍生品市場快速發展的今天,商品特別是國際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越發明顯。所謂商品,其基本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貨幣用來衡量商品的價值,價格也隨之產生。商品經濟發展到今天,價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有的商品都有價格,價格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素,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商品的價值通過價格表現,價格的波動反映商品的稀缺性或者說供求關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供求信息以及其他能夠對價格產生影響的因素很難做到對所有人的公平,價格偏離價值的現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特別是有人意識到這種偏離可能帶來巨大利益時,投機行為隨之產生。 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商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但是一旦價格不反映供求關系,甚至大幅偏離價值時,商品成了投機的媒介或載體,決定商品市場價格的就是商品的金融屬性了。 正常情況下,商品的基本屬性對商品的價格起主導作用,市場價格的走勢由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商品的金融屬性可以發揮主導作用。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日益凸顯,不斷被炒家利用。國際原油價格自2004年以來持續上漲,2008年7月11日達到147.27美元/桶的歷史高位,此后又一路狂跌,當年年底便跌至40美元/桶左右,創2004年以來新低;黃金價格走勢則一路看好,雖然經歷了2008年的波動,但總體看一路上揚,10年來從300美元左右漲至接近1600美元,翻了5倍多;2010年以來,國際商品市場更是出現集體上揚的局面,大宗商品價格全面走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編制的商品價格指數顯示,全年商品價格綜合指數同比上漲24%,工業用農業原材料、有色金屬和食品類價格指數漲幅居前,分別為32.1%、32.1%和26.5%。 “過山車”行情 棉花是關系民生的重要大宗商品,中國作為棉花第一消費大國,長期以來產不足需,高度依賴進口,但國際資源配置與生產需求有時間差;作為農產品,棉花又存在季節性、區域性生產和常年使用的矛盾。 2010年紡織需求強勁而自然災害卻導致全球棉花減產,這些因素都對棉花價格產生了影響。但從歷史經驗看,這些因素是導致棉花價格波動的日常因素,受這些因素影響的棉花價格不會偏離價值太遠。特別是近年來,國際棉花市場期末儲備充足,常年供求基本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不足以導致價格發生巨大變化,而“過山車”行情的出現則說明棉花的金融屬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品的金融屬性是與商品的可投資屬性緊密相連的。商品的稀缺性、可囤積性、單位價值和易變現性等決定了商品金融屬性的強弱程度。棉花作為農業產品和工業原料,本身兼具易囤積、易保值的特征;其次,隨著期貨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棉花質檢體制改革的完成,皮棉質量和包裝逐步與國際接軌,具有了統一的標準和規格,且單位價值較高,方便流通和變現。再次,后金融危機時代流動性泛濫成為棉花金融屬性發揮作用的誘因。2010年,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中逐步復蘇,各主要經濟體繼續實施經濟刺激計劃,大量資金亟需尋找投資的方向和目標,加上通脹和減產預期等因素刺激,這些都為棉花的金融屬性發揮主導作用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我國國內,鄭棉期貨市場經過6年的探索和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基礎,但投機者成為市場活躍個體,導致期貨價格暴漲暴跌。 供求關系 無論如何,棉花的金融屬性雖然可能會導致商品價格大幅偏離內在價值,但這種偏離一般是短期的,長期來看,供求仍然是決定價格的基本因素。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商品的金融屬性是在基本屬性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商品的金融屬性不過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基本屬性(價值)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表現形式。2011/2012棉花年度世界棉花價格的走勢已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毋庸置疑,在棉花價格由金融屬性發揮主導作用時,市場成為投機者的樂園,對于實體經濟的經營者便蘊涵了極大的風險。因此,在棉價高企特別是市場價格大起大落時,我們要更加關注投機炒作的因素,及時采取措施,防范價格風險。宏觀層面上,有關部門也在加強對行業的研究,及時出臺政策保護棉花產業健康發展。譬如2011年,國家出臺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在穩定棉花市場價格方面起到了“定海神針”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有業內專家建議,收儲價格的確立依據、調節機制、操作流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臨時收儲作為一項長效機制確立下來也需要進一步明確。在市場化和信息化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中國的棉花產業將面臨更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從整個棉花生產面積、購銷價格到紡織市場的運行穩定通暢仍然是最為核心的問題,棉花產業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進一步的保護和支持。 在金融監管層面上,專家建議期貨監管和信貸監管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對期貨市場投機炒作行為的打擊和限制,投機資金不能沒有約束,任意妄為。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和信貸安全要得到有效的統一。棉花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農發行信貸支持是全國棉花收購的主要資金來源,每年信貸支持收購量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1/3左右,但目前來看,無論棉花收購企業還是紡織企業普遍實力較弱,自有資金實力不強,因此更要加強信貸資金流向監管,嚴格防范信貸資金進入期貨市場。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