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過山車 棉紡企業心有余悸
業內人士認為,棉紡企業要緩解生存壓力,一要靠國家政策調整,減輕稅負;二要靠企業自身開發新型纖維,代替棉花;三可以直接去產棉區建產棉基地,降低成本。 對于紡織企業,尤其是棉紡企業來說,從2010年9月開始,就坐上了棉價的過山車。棉價從那時開始節節攀升,從18000元/噸一路暴漲至30000元/噸,最高點甚至達到34000元/噸。但是從2011年9月開始,棉價又走上暴跌道路,從34000元/噸一路狂跌至2011年12月份的19000元/噸。目前,棉價依然在這個價位徘徊,國內328級棉4月以來報收基本在19500元/噸左右,229級棉在20000--21000元/噸左右浮動。 棉價坐“過山車” 紡企吃不消 “那時漲得太快,怕繼續漲,拼命‘吃進’,短短十個月不到,卻連遭暴跌,損失慘重。今年春節過后,小幅上漲,卻不敢出手,怕了,棉紡企業太難了……”說話的是紹興縣一家大型紡織企業的老總,在遭遇了前兩年“過山車”式的棉價起伏,仍然心有余悸。 走進中國輕紡城,隨便找一家經營棉布的商鋪,談起棉價,大家都是感慨萬千。 棉價大起大落,企業根本無法消化。很多企業目前使用的棉花成本價還在21000元/噸以上,棉價的價差,使得企業的庫存棉每噸要損失人民幣2000元至3000元左右,而一個企業的正常庫存量一般在5000噸左右。這也就導致這一年多來的棉價“過山車”給企業帶來了相當大的財產損失。 選擇進口棉紗 成了無奈之舉 輕紡城的一些經營戶告訴記者,在這一輪棉價上漲中,很多做針織的企業,看到進口棉紗價格低于國內的價格,大量采購來自印度及巴基斯坦的紗線,像16支、21支低價紗線和初加工棉織品比國內同類產品價位低得多。 一方面為保存微薄的利潤選擇進口棉紗,而一方面國外產品給國內紗線帶來的沖擊,使得棉紡企業的心理預期下降,對后市普遍持悲觀態度。 同時,在棉花價格的帶動下,紗線、化纖、羊毛、繭絲和麻等原料價格也出現了劇烈波動,給整個紡織產業鏈的下游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去年一年,我們寧可不做生意,也不敢輕易出手……”記者走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不做不虧,越做越虧,紡織行業內許多人都在觀望。 棉紡企業 自主改革是出路 一位多年從事棉紗生意的輕紡城商戶告訴記者,棉花價格會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還是比較小的,國家政策上的制約才是最重要的。不少經營戶告訴記者,國家對棉花及棉紗稅率上的征與扣是不一致的,存在著4%的差距,這無疑給棉紡企業造成了壓力。要緩解壓力,需依賴國家政策調整,減輕稅負。 一些棉紡企業也建議,國家應該采取直接補貼棉農的方式來解決棉農種棉成本高、積極性低的問題,用紡織工業的損失來彌補棉農損失,不可取。 不少經營戶表示,現階段,企業要從自身進行改革,以應對棉價大起大落給行業和企業帶來的風險和危害。 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可以開發新型纖維,使用化纖等新型纖維替代棉花。目前江蘇省的一些棉紡織企業,如南通大生、常熟棉紡織廠等,就積極主動地開發各類粘膠纖維新產品,減少對棉花,尤其是高價棉的使用,在降低了生產成本的同時,避免了與新興棉紡織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這種做法也值得我縣棉紡企業借鑒。 另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的紡織企業可以考慮到新疆去投廠進行生產,利用新疆地區的棉花優勢,在節省棉花成本的同時,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縣的雄峰集團等棉紗企業已經在新疆建立棉花基地,直接供應企業生產的需求,緩解棉價漲跌對生產的過多影響。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