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棉紡織產業升級途徑
我國的棉紡織行業橫跨農業和工業兩個生產領域,涉及棉花生產、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和終端消費等多個環節,影響因素眾多,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我國棉紡織產業市場環境接近于完全競爭,產業內各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且行業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宏觀經濟、政策環境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較大,行業利潤不穩定,市場競爭力較弱。本文嘗試對我國棉紡織產業的政策環境進行分析,并結合紡織各環節的運行情況,淺析提高紡織產業競爭力、改善產業運行效率的途徑。 行業概述 入世10年來,我國的紡織產業保持了高速發展的狀態。2011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54786.5億元,同比增長26.8%。紡織行業總量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明顯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和新增項目增長緩慢,行業利潤增長持續回落,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紡織產業的高成本時代已經到來,以廉價勞動力作為主要支撐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已逐漸喪失了成本優勢。
棉花產量不穩定 我國植棉歷史悠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常年植棉面積在8000萬畝左右,產量在600萬噸左右。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費國,每年棉花消費量在1000萬噸左右,消費缺口在400萬噸左右。由于棉花種植費工費時,且種植補貼遠不及糧食作物,盡管收益略高于糧食作物,但棉農植棉意愿低,種植面積有所下降,再加上受極端天氣影響,我國的棉花產量近年來下降較快。 1.種植缺乏統一規劃 按照地理區位,我國的棉花種植可分為三大主要區域:長江流域棉區、黃河流域棉區和新疆棉區。新疆棉區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5%,黃河流域棉區約占25%,長江流域棉區約占10%。除新疆棉區棉花種植成規模以外,其他棉區種植比較分散,缺乏統一規劃,受價格因素影響較大。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的棉花種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棉農。每年的3月至5月是棉花播種期,由于比糧食作物費工費時,如果收益跟糧食作物持平,或者略高于種糧收益,棉農便不會考慮種植棉花。 2011年,國家出于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的考慮,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預案,2011年9月1日–2012年3月31日,按照19800元/噸的價格敞開不限量收購棉花。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對穩定棉花種植面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我國植棉面積出現了恢復性增長。2012年國家延續了棉花收儲政策,同時提高收儲價至20400元/噸,市場預期收儲政策穩定棉價的作用不足以彌補棉價下跌導致的面積下降。國家出臺棉花收儲政策有利于穩定棉花生產,有利于棉紡織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產業升級鋪平了道路。 2.種植成本上升
近年來,由于物價上漲,棉花的種植成本也有所上漲。2010年棉花價格較高,種植面積有所上升,不過植棉成本也迅速攀升。2011年棉花產值為1995.1元/畝,其中總成本1584元/畝,凈利潤411元/畝??偝杀局忻慨€物質與服務費用585元,同比上漲39%,人工成本782元,同比上漲9%,土地成本217元,同比上漲24%。物化成本中,種子50元,化肥165元,農藥、農膜和農家肥200元,機械租賃150元,其他20元,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棉花每隔15天就要修整一次,還要定期澆水,及時通風,且采摘期較長,棉農如果種植棉花,就無法外出打工。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對糧食種植補貼明顯多于棉花。目前,農民種糧有良種補貼、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2011年每畝共計補貼98元。而政府對種棉補貼較少,僅有每畝15元的良種補貼,農民植棉意愿明顯不如種植糧食作物。 3.質量得不到保證 我國分散的棉花生產決定了棉花質量差異較大。棉花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棉種的選擇至關重要,而國內研究棉花種子的機構數量繁多,研究水平參差不齊,且每年的棉花質量情況對比性不強,不利于棉花種植的長期穩定發展。棉農采摘棉花后,往往先在自家存放,存夠一定數量后再統一出售。由于條件有限,存放過程中很容易摻入異性纖維,質量等級受到影響。另外,棉農售棉習慣也影響棉花的交售進度,大部分棉農都有存棉觀望的心態,不僅影響了棉花的光澤和韌度,也影響了棉花的流通,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加工流通利潤微薄 目前我國棉花加工企業眾多,但整體實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差,一旦棉花價格出現較大波動,企業就面臨虧損的風險。據中國纖維檢驗檢疫局數據,截至2012年3月,2011棉花年度全國共有1710家加工企業參加棉花公檢,也就是說目前全國至少有近1700家400型棉花加工企業,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新疆、山東、河北和湖北等棉區。另外,國內普遍存在數量龐大的小型棉花加工廠,主要為周邊的中小型紡織企業加工籽棉,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用。 棉花加工企業的利潤來源主要為加工費和副產品。目前市場普遍的加工費用新疆為800元/噸,內地600元/噸,除去電費、工人工資和設備折舊等費用,加工費基本可以勉強維持企業運轉。而受其競爭品豆油和豆粕價格波動變大的影響,棉籽和棉粕等棉副產品的價格波動也有所放大,加工企業的利潤并不穩定。近兩年,由于價格大幅波動,棉花加工業上演了一幕幕的悲喜劇,棉花價格上漲時,加工企業買不到棉花,而下跌時,巨大的虧損又令企業難以承受。部分加工企業選擇訂單式加工,先找好棉花買家,談好價格之后再開始加工,規避了一定的風險,更多的加工企業選擇了棉花期貨作為規避風險的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棉花價格波動較大、市場缺口長期存在以及進口棉商進入國內市場的諸多因素影響下,國內的棉花流通企業應調整經營理念來應對挑戰。結合國情,棉花加工企業應積極構建自己的渠道,可以通過國內的專業化棉花合作社掌握資源,與下游紡織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優化棉花流通結構,同時通過棉花期貨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實現穩定的加工利潤。 行業整合不可避免 紡織行業作為產業鏈中承接原料和成品的部分,包含紡紗、織布和印染等多個環節,在棉紡產業鏈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國的紡織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F象,2011年全年開工率僅為75%。據估算,2011年全行業產能過剩率在20%左右,而新增的紡織項目爭相上馬,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同時,紡織行業在服裝產業投入過高,而在家紡等其他方面投入明顯不足,也限制了發展的空間。 棉紡織行業在“十一五”期間運行良好,規模和效益持續增長,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自主創新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然而我國的紡織產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較低,在產品研發和設計方面與發達國家依然有較大的差距,制約了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疲軟仍將在一定時期內持續,歐美對紡織服裝的需求將會持續疲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紡織業的困境。因此,我國紡織業必須改變以量取勝的經營模式,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帶動產業鏈的轉型升級,重塑我國在全球紡織價值鏈中的地位。 近期公布的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指出了行業發展方向,即行業保持平穩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工業增加值率提高2個百分點。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7.5%,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類終端產品纖維消費量的比例達到48:27:25,同時進一步擴大內銷比例。 服裝產業期待創新 服裝產業是棉紡織產業鏈的最末端,不僅實現紡織商品的供給,也是回收資金、實現產品價值、保證產業鏈正常運轉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國內服裝品牌的增長速度較快,大批量生產降低成本的考慮使得服裝企業對產品創新有所忽略,服裝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而由于歐美經濟的疲軟,我國出口至該地區的服裝數量明顯下降,服裝企業不得不擴大非洲和東盟等地的市場份額,同時加大國內市場的營銷力度,試圖通過新的市場份額的增長來填補市場缺口。 綜合來看,國內服裝企業正處在艱難時期,全球經濟疲軟、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料價格波動劇烈、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壓縮著行業利潤,服裝行業一方面消化著產業鏈上游傳導來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國外服裝大鱷的殘酷競爭,不得不思考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之路。產業鏈的競爭不僅打破了服裝企業原有的生產模式,也注入了新的思想。目前,服裝企業也開始嘗試從原料生產到最終的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如國內服裝品牌雅戈爾(10.42,0.41,4.10%)不僅擁有國內最大的服裝制造基地,還進入了棉花種植領域,形成了原料種植、紡織、成衣設計制造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整合實現終端產品的最終價值,通過內部高效的管理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國內的紡織企業樹立了榜樣。 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棉紡織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卻存在著上游研發投入不足、中游技術裝備落后、下游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滯后等缺點,淘汰落后產能、整合產業資源將成為紡織產業升級的關鍵。在全球經濟持續疲軟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面對來自印度、東盟等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只有通過自主創新和產品差別化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改變我國在全球產業鏈體系當中的低位,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實現棉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真正的出路。 1.棉花生產規模化。棉花生產規?;傅氖窃诂F有的生產基礎上,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形式擴大棉花種植規模,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推廣棉花種植技術,推廣先進的棉花品種,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采用機械播種和采收,提高勞動效率。棉花生產規?;瘜⒎€定植棉面積,不僅可以疏通棉花購銷渠道,保證棉花供應,還可以采用期貨手段規避價格風險,增強棉農抵御風險的能力,確保棉農的種植收益。 2.紡織纖維多元化、面料功能化。目前,我國棉花纖維在紡織行業中占比較大,而化學纖維等差別化纖維占比較小,如果出現價格波動,企業將面臨虧損的風險。紡織企業可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制新型纖維、合成纖維,通過降低各個纖維含量的占比來降低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加工企業也可以在面料的研制上下功夫,通過開發新型面料和高檔面料來豐富面料品種,提升面料功能。 3.服裝企業應加大創新力度。服裝企業處于棉紡織產業鏈的最末端,掌握著較多的需求信息,能夠自下而上地傳導需求,同時也消化著產業鏈上游傳導過來的價格壓力,對于紡織產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服裝企業應整合產業資源,通過積極的市場調研來了解需求,通過新產品的研發來創造需求,同時利用網絡等多種營銷手段擴大產品銷售。全產業鏈生產模式值得借鑒,但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的條件量力而行,建立紡織產業的戰略聯盟或許更為實際。 目前,我國的紡織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困難,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保證原料供應,縮小價格波動,加大紡織企業的研發力度,建立品牌優勢成為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政府部門應當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指導企業充分利用地方產業集群優勢,整合區域內供應鏈,強化紡織產業鏈合作關系,構筑紡織產學研戰略聯盟,構筑廣泛的良性動態產業鏈,加強紡織產業鏈管理信息化建設,以構筑利益共享、各環節共贏的紡織產業鏈。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