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棉價最重要的因素有兩個,其一是需求,其二是政策,且這兩個因素并非孤立。筆者認為,中國棉花(19445,20.00,0.10%)需求老大難背景下的價格“三階式”結構將繼續存在。
中國棉花需求問題大且難
棉花需求問題實際上從2010年末就開始積累,在2011年第一季度開始顯現。影響棉花這一大宗商品價格的因素有三個,供給、需求與貨幣。在需求平穩的年度,供給沖擊往往成為市場的重大炒作題材,比如2010年的棉花。2012年以來,受終端需求不足,內外棉價差巨大等因素影響,中國棉花需求疲弱不堪。中國棉花市場與國際棉花市場的重大區別在于中國政策的強大影響力,但棉花調控政策只能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一定時期棉花的供給與需求,而無法真正改變長期的供需關系。若把主要矛盾來排序的話,出口對象經濟放緩及中國政策調控背景下的需求問題依然是最大的問題。問題之大,不妨從重要的紡織經濟運行指標來看。2012年1—7月份,中國累計紡織品服裝出口額13743146萬美元,累計同比減少0.3%。2009、2010、2011年前7個月份累計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增速分別是-1.9%、22.9%、與25.6%。相比這些數字而言,2012年1—7月份累計紡織品服裝出口額-0.3%的同比增速處于又一個危機的水平。
“解鈴還須系鈴人”,筆者把中國棉花需求問題歸結為:出口對象經濟放緩引致的終端紡織品需求下滑與中國涉棉政策、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引致的對外競爭力快速削弱。這兩個問題都是非常難的問題。歐盟、美國、日本等經濟體經濟增長問題恐非短期能夠解決,而內外棉價差的修復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涉棉調控政策的改變,但涉棉政策面臨著平衡棉農、紡企等主體的利益問題,屬兩難選擇,筆者看不到短期發生明顯改變的可能。
涉棉政策與棉價“三階式”
在棉花需求“老大難”問題的背景下,筆者認為,中國涉棉調控政策把中國市場上的棉價分成了三個層級,從低到高分別是:第一級為進口棉價、第二級為中國社會流通棉價、第三級為中國收儲價。價格差的存在會促使棉花資源從低價區流向高價區,假如貿易是自由的市場是有效的,則跨市場套利會把價格拉平到同一個水平?,F在的狀況是:在第一級與第二級之間有中國棉花強大的進口配額政策,在第二級與第三級之間有強大的收儲政策。高價不限量收儲會逐步把優質資源從第二級吸納至國儲,并逐步拉小社會流通棉價與第一級價格的價差,這就是所謂社會棉價會向收儲價靠攏。第一級與第二級價格巨大價差的存在使得國際棉花資源瘋狂流向中國,但配額政策使得此轉移過程在“量”上受到根本限制,有形之手使得內外棉價差居高不下。
中國棉花市場價格三階結構
在全球經濟增速低迷,棉花需求老大難問題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難以解決的情況下,中國市場棉價的三階式結構難以改變。符合交儲資格的棉花加工商擔當了中國棉花社會流通價格與收儲價格之間棉花搬運工的角色,其搬運的動力是有錢可賺,在價差不足以覆蓋成本的時候,該搬運動力會不復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全球棉花需求明顯變好之前,盡管在收儲期中國社會流通棉價將在收儲政策影響下向20400遠/噸的收儲價靠攏,但靠攏遠不意味著能夠達到。
?。ㄗ髡邌挝唬汉暝雌谪洠?br />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