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棉花調控可能采取的政策組合
在一定時期內中國棉花市場基本屬于政策市,市場供求讓位于國家政策調控,對目前和未來政策的研究是把握市場發展的主線。 一、目前市場交易清淡,儲備棉采購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國家收儲托高棉花價格,紡織企業原料成本相對提高,紡織品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產成品銷售困難,棉花采購意愿不強。進口棉的價格優勢,使國產棉競爭力下降,成本與市場價差過低使新疆棉外運積極性降低,新疆棉基本只有微利交儲1個渠道。國產棉市場成交及物流相對停滯。 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對儲備棉的采購行為取代市場成為供需的主要矛盾。從收儲政策執行來看,政府保護棉農利益、穩定市場的態度堅決;國家財力有保障;棉花庫容充裕(全國專業棉花倉庫庫容約1000萬噸以上,不含其他社會庫容)。在這種情況下,無限量收儲將從本質上改變市場供求狀況。 根據八部委文件規定,收儲時間跨度為7個月(9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到11月末預計儲備棉成交量將達到100萬噸左右。以目前每日成交4萬噸左右計算,每月成交80萬噸,如果該日均成交量保持3個月,到2月末,國產棉入儲量將達到350萬噸,再加上國儲采購的100萬噸進口棉,國儲棉采購總量達到450萬噸。自棉花年度9月算起到次年3月收儲結束,7個月時間,中儲棉平均每月鎖定棉花資源65萬噸。如果全國紡織用棉量共約1000萬噸,停產30%,則紡織行業年用棉量700萬噸,月用量約60萬噸,7個月用棉420萬噸,那么在收儲這7個月時間里流通領域共減少870萬噸棉花。2012年3月以后市場資源將明顯緊張。 二、未來政策取向將在保護棉農利益和兼顧紡織行業發展中尋求平衡。 國家收儲相對提高棉花價格,雖然對國內紡織行業發展起到抑制作用,但是基本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即減少出口、平衡國際收支,最終達到紡織品以自用為主,減少對外棉的依賴,國產棉花基本保障國內需要。所以未來政策仍以保護棉農利益、保障國產棉的面積和產量為主。 在這樣的主基調下,2012年可用的政策有以下幾個: 1、為防止在中國收儲時低價外棉搶占市場份額,控制配額發放數量或調整棉花進口滑準稅政策 2011年9-10月中國共進口棉花50萬噸,預計年末2個月進口量約50-60萬噸,到年末本棉花年度總進口量100萬噸。明年1%關稅配額89.4萬噸,加上明年2月底延期的配額,估計可用1%配額總量約120萬噸。如果明年9月前不發放滑準稅配額,2011-2012棉花年度可用進口棉約220萬噸。本年度國產棉產量約750萬噸??梢姴话l滑準稅配額,國內棉花基本夠用。所以2012年9月前滑準稅配額有少發或不發的可能。 另外1種可能是調整滑準稅起征點?;瑴识愓咦詈?次調整為:當進口棉關稅完稅價格達到11397元/噸及以上時,關稅570元/噸,即增值稅后進口棉價格13500元/噸以上時,關稅為定額稅570元/噸。滑準稅的初衷是減少進口棉沖擊,保護國產棉市場份額。國家收儲價格確定19800元/噸,滑準稅政策有調整的需要。 2、為穩定棉花種植面積,公布2012-2013年度收儲價格 本年度收儲雖然叫做臨時收儲,但是國家試圖建立棉花儲備吞吐的長效機制。在經過調研后可能會于2012年3月末公布2012-2013年度收儲價格。在小麥等糧食收儲價格提高的情況下,棉花收儲價格下調的可能性不大。 3、為兼顧紡織企業利益,在棉花供應出現緊張時可能拋售國儲棉 如果按目前的收儲進度,加上進口棉,中儲棉總公司可以掌握約500萬噸的資源,在全球經濟不振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控制價格的過大波動。但是其中也存在1個問題,棉花集中上市期質量好的棉花都進國家儲備,使期貨和撮合倉單匱乏。往年拋售的國儲棉均不允許進入期貨和撮合市場。這樣會造成2個市場與現貨脫離,不利于對價格的調控。所以國儲棉拋售應該考慮允許進入2個市場。 4、加強對東南亞紗線進口監控 國家對棉花價格的調控使國內紡織品價格較高,可能引起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國的廉價紗線涌入國內市場,對國內紡織企業造成沖擊。所以未來應適當監控東南亞紗線進口情況。 三、在國家相關政策下市場運行預測及企業應對措施 國家不限量收儲會對供求關系產生實質性影響,雖然目前企業需求不振,但是中長期看不應對市場過于悲觀。在國家政策加強對棉花管控的情況下,棉花價格波動相對收窄,棉花企業經營風險減小,同時利潤空間也被壓縮。利用政策、薄利多銷、以量取勝將是棉花企業的唯一選擇。 在國內棉花價格較高,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的背景下,紡織企業出口將受限制,開拓國內市場,由出口轉內銷,可能成為趨勢。 棉花價格的大起大落后,使財富又1次分配。棉花價格進入平穩期后,企業實力的差距短期內很難扭轉。不同實力的企業在產業中重新定位,可能出現企業間緊密或松散型組合,不同企業在產業中的分工更有差別和層次。 棉花及紗線、坯布價格風險防范咨詢電話:銀河期貨青島營業部 劉耀 電話:0532-80771672 QQ:75088936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