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商態度迥異 高報低賣成主流
雖然10月中旬以來國內部分進出口商和一些澳大利亞、印度棉企辦事處(生產廠家)不斷下調港口保稅棉、通關棉以及11月份、12月份抵港外棉的報價(張家港保稅區S-6、SM1-1/8″澳棉的通關凈重報價一度跌至17600元/噸和19800元/噸),而且部分棉商拋貨回籠資金的壓力非常大,但幾家大中型國際棉商并沒有跟隨大幅降價出貨,而是仍按ICE期貨的波動調整報價。 某新加坡外商表示,受貿易商和小棉商降價的沖擊,該公司已連續10多天交易冷清,客戶詢價、港口看貨寥寥無幾,特別是近三天來幾乎沒有現貨成交。不過,該國際棉商認為,其一,國內進口商和外商辦事處手中2010年度澳棉數量比較有限,一般也就有個幾千噸或1-2萬噸貨,盡快讓其拋光現貨反而有利于2012年上半年棉價上漲;其二,外商廠家辦事處大多是“前商后廠”,在澳大利亞直接收購、加工和運輸,成本要比外商中的貿易公司要低很多,而且這些企業組織貨源的成本也要低于貿易企業;其三,2011/12年度美棉長度和內在品質較往年低很多,印度棉雖然豐產,但加工技術和其它指標決定無法用來紡高支紗,一旦中國新疆高等級棉大量入國儲,2010年度澳棉就將有很大的上漲和使用空間。據幾家貿易公司反映,8、9月份簽訂的11月下旬抵港交貨的2011/12年度印度棉或將無法交貨,因為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收到裝運單和其它材料,已有外商表示11月底前印度棉按期抵港的希望不大,主要原因是由于籽棉價格低,印度國內收購和加工進度非常緩解,再加上前期花質量比較差,無法按合同交貨;另一個原因是印度棉花的出口政策至今沒有一個明確說法,印度加工企業非常謹慎,并不急于交貨。由于大部分外商同國內進口企業簽訂合同的時都做了“備注”或“附加條件”,一旦2011/12年度印度棉或美棉因裝運、品質問題無法交貨,供貨方有權用澳棉、中亞棉或其它品種棉花代替交貨,進口企業補或退差價,但不允許進口商提出解約。據悉,今年國內企業從外商手中訂購棉花,仍需要支付10%-15%的保證金。 由于11、12月船期的外棉仍可以開短期或中長期信用證(90天或180天),國內企業既鎖定了棉花資源,又節省了很大一部分銀行利息,因此,盡管2011/12年度美棉內在質量比較差,一些國內用棉企業仍積極訂購遠月美棉。15日,某新加坡棉商對澳大利亞T/Beut(SM)1-1/8″、T/Beut(SM)1-3/16″的報價仍為125.75美分/磅和131.25美分/磅,不將配額計算在內,滑準稅下就已達到20600-20700元/噸和21400-21500元/噸,但SM1-1/8″的實際成交價僅20100-20200元/噸,外商大多都是“高報低走”,報價和成交價之差普遍都在500元/噸以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