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棉花價格暴漲 專家稱短缺炒作因素并存
快。”王愛芳指出,其他行業都在漲價,棉花價格是上漲最晚的,價格上漲如此“離譜”,可能是游資“以前炒房地產,現在轉而看中了棉花”。
何泳濤在長期觀察中發現,雖然整體需求很大,但中間的貿易商備貨的積極性較大,而紡織、服裝下游產業需求則較穩定。雖然棉花價格走高,但現貨市場成交較冷淡,觀望氣氛濃。 他認為,由于成本較高,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紡織、服裝等下游產業一般擔心價格高位下跌后,儲存過多導致虧損,所以傾向于邊用邊進貨,慢慢消化。但中間貿易商轉手風險較小,不排除他們囤積的可能。 “有專門倒貨的中間商賺發了!”趙蘭寧一直感嘆,“如果當初一看到價格上漲,立馬多購進一些就好了”。 入市資金充裕 供求關系的變化也使小麥價格出現了上漲空間。據農業部農情調度信息,2010年夏糧總產將超過2460億斤,接近2009年水平。其中,冬小麥產量2170億斤以上,比2009年增加近20億斤。 但馬文峰分析說,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和對農戶的訪談,糧食并沒有像官方公布的那樣增產,而且由于今年的極端天氣,大部分地區單產降了10%。但是因為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就全國而言,減產大概是100萬噸。 減產增加了漲價預期,市場主體紛紛入市高價收糧。萬達期貨研究員丁孫亞認為,中儲糧、中糧集團和華糧等托市主體大規模購糧,也進一步帶動市場其他主體的跟風搶購,促進了小麥價格上漲。 不過,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國糧食連續六年增產,今年在面對極端天氣等不利因素下,夏糧產量接近去年水平,加之庫存量充足,小麥供求關系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因此,糧價上漲,短時期內可能是受市場上其他外在因素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實行低糧價政策,再利用最低收購價和各種補貼的方式補貼農民。北京大學教授盧峰認為,價格上漲反映了市場的信號,市場主體搶購的背后,表明小麥的稀缺性在增加。他指出,價格上漲的根源則在于,是前期宏觀經濟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帶動綠豆、大蒜等小眾農產品價格上漲后,后發刺激大宗農產品價格補漲。 馬文峰則認為,隨著化肥、種子等生產成本上漲,農民一畝地的利潤不過100元上下,加上各種補貼能到200元,利潤太低,加上勞動用工成本上漲,農民對價格不滿意,產生惜售心理,因而助長了供應的緊張。 他進一步分析,貨幣發行過多必然促使物價上漲。今年以來物價整體上漲,其中水稻上漲了15%、玉米上漲20%、蔬菜上漲30%、油上漲30%,小麥漲幅只有10%,是上漲最低的。“其實就是宏觀總需求的問題,票子發得太多了,資金沒處去。”馬文峰斷言。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遠鴻認為,不論是綠豆、大蒜等小宗農產品還是小麥、棉花這些大宗農產品,都具有一定剛性需求,便于儲存,有利于短期炒作。 他指出,炒作者一般利用局部地區供求短期失衡、極端天氣等機會,進行炒作。因為農產品相對工業產品而言,受天氣影響大,但恢復需要一定的周期,炒作者一般借助這個時間差進入。 王遠鴻也認為,小麥、棉花等大宗農產品上漲,主要還是在整體資金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國家限制“兩高一資”項目,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股市低迷,社會資金投資渠道受到擠壓,部分資金選擇小麥、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炒作獲利。 政策難調控 未來價格走勢如何?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指出,以往的價格上漲往往是中間商獲益頗豐,但糧農收益有限。未來價格調整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市場穩定。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紅宇則強調,糧棉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與供需矛盾、勞動力等成本上漲不無關系,但也不排除流動性過剩造成的游資炒作。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穩步的恢復性上漲對農民增收有力,但也要通過調控等手段,將價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馬文峰分析,糧價后期還會繼續上漲,但由于政府有較為充足的糧食儲備,即使小麥減產,但供需緊平衡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不會出現大幅快速上漲可能。且有關部門在調研后,已經暫停了中儲糧的托市收購政策,自7月以來,小麥價格開始穩步運行。 但棉花的調控并不像小麥一樣容易。6月以來,由于棉花價格的快速上漲,國家發改委兩次宣布增加棉進口配額,同時拋儲60萬噸的預案也獲批準,交易規則已經完成,如果市場需要,隨時可以啟動。 政策發出后,市場一度擔心國家對棉花進行調控,因此棉花期貨下跌調整,但是隨著信息的逐步消化和紡紗利潤高企,棉花需求旺盛,棉花現貨價格持續上漲,棉花期貨價格逐步企穩回升,強勢依舊。 何泳濤認為,在國家棉花儲備量僅有150萬噸的情況下,雖然已經批準拋儲60萬噸,但60萬噸僅是市場一個月的需求量,調控市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