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歲末,越南和印度均宣布出現了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越南國家統計總局認為,主要原因是大米價格高漲,推高了食品成本。印度官方宣布,該國的食品批發價格指數已達到近11年來的最高點。
剛剛過去的2009年,棉價的飚漲讓紡織企業叫苦不迭。2010年元月4日的國際期貨市場,美元遭重挫,原油和黃金均大漲,帶動農產品走高,其中ICE期棉3月主力合約盤中再創16個月新高,其中,最低價為MA1001(MA即國產棉229B)合同15480元,最高價為MA1006合同16330元;而5日撮合顯示,元月MA1006合同均價以16305元的均價收于MA各月合同之首;5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229級到廠價15269元/噸,與近月MA1001合同均價15538元相比,擴大至269元/噸。
越南和印度兩個近鄰國家,不約而同宣布國內出現高通脹,起因都是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從趨勢上看,新一波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可避免,而且是全球同步。農產品價格上漲,除了天氣因素造成產量下降外,國際期貨市場貨幣流動性泛濫,國際炒家蜂擁而上進入大宗商品市場,也是引發農產品期貨牛市現象的一大因素。在經濟危機期間,農產品、石油、礦產資源都成為投機資金的避風港,去年,經濟作物期貨如原糖、棉花、大豆等都經歷了一輪價格暴漲的情況。在我國,大蒜、辣椒、生姜等批發價格翻了數倍,豬肉價格也連續上漲了6周。
有專家甚至憂慮:越南印度離我們很近,那么兩國所面對的高通脹壓力,離我們又有多遠呢?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已經感同身受,農產品價格上漲人所皆知,水、電、煤、氣價格也正在上調中,沒有統計在CPI指數中的房價,更是以超過GDP增長率5倍的速度飛漲。物價上漲的壓力,已經反映在現實生活中,盡管經濟統計數據有滯后期,物價上漲影響到CPI指數再反映出通脹壓力,并不同步。資源類產品的集體漲價,顯然將會改變CPI和PPI數據,而物價的不斷上漲,也為下一步宏觀經濟運行添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在國家政策大力推動國內消費需求的2010年,對于紡織服裝業來說,我們期待著更廣的城鄉消費市場,我們絕不想看到未來的市場增值空間會遭遇通脹的當頭一擊。但是,就目前情況看來,高通脹的風險離我們似乎并不遙遠。我們不得不提高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