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棉花告急 棉農害怕豐收 棉花流通體制需思考
“農民辛苦種棉花,成本收益落差大,心力付之東流水,怎奈棉花發了芽……”在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的棉花地里,經常能聽到棉農自編的打油詩,也許淳樸的農民只能用這樣的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的無奈與無助。 2009年6月10日,張金順夫婦1.5畝的棉花地里,大片大片的棉花還在生長。然而,豐收的成果對張金順夫婦來說,似乎已經不能讓他們喜上眉梢,張金順緊鎖的眉頭讓《中國聯合商報》記者感受到的是:棉花豐收,棉農憂愁。 事實上,對于張金順來說,去年他就已經迎來了棉花的豐收年,可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棉花的收購價格一路走低,從原來每公斤6元多,降到4元左右,如此推斷,張金順賣給收購商的價格是4000元/噸,張金順一家種植的1.5畝棉花總共賣了1000多元錢。這讓張金順心里很不是滋味。 像張金順一樣憂心忡忡的,還有很多棉農,由于去年的棉花收購價偏低,一部分棉農咬牙低價賣掉了所有的棉花,還有一部分無論如何也舍不得虧著血本出售,一直把棉花囤積在家里,想等市場收購價稍微回轉的時候再賣掉。 棉花豐收了,棉農卻沒有增收。如果說去年是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最嚴重的一年,那么今年的情況是否應該好轉?《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市場的供求關系是供小于求,按照常理推斷,此種情況棉農應該可以有錢賺了,然而事實是,時隔將近一年,收購價格卻還是被壓到谷底。 紡企“斷糧”,卻忍饑觀望 “我們廠有40%的工人在家待業,每個月只能拿到相當于邯鄲市低保標準一半的工資,養家糊口都成問題。”邯鄲海盛威紡織印染集團的一名姓劉的女工感慨萬千。 《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了解到,在河北省的邢臺、邯鄲等地,一些棉紡織工廠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幾乎“斷糧”。邯鄲市第二棉紡織廠的原棉倉庫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存儲能力達1200多噸的庫房只剩下棉花下腳料,目前所存棉花僅夠維持20幾天的生產。問及原因,該廠工作人員的話擲地有聲:“國內棉花價格太高,企業無利可圖。”這樣的回答讓記者充滿疑惑,因為從棉農那里得來的信息是:低價出售。 為什么到了紡織企業這一環節竟然成了高價購買?棉農與紡織企業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相同的是,他們同樣面臨生存危機。 河北省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耿蜀平說,按照各等級棉花的平均價測算,如果價格超過1.3萬元/噸,棉紡織企業就無利可圖?!吨袊摵仙蠄蟆酚浾吡私獾皆S多棉紡織企業購買棉花的價格在1.3萬元/噸上下徘徊,有的甚至超過了此界限。 業內人士介紹,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去年10月左右,國家為保護棉農利益進行了棉花收儲,此后,國內市場的棉花減少,而且棉價節節攀升,從今年1月份的每噸1萬余元漲到了5月份的1.3萬余元左右,而且一直維持在這個“高價位”。另一方面,經濟危機讓部分中間商認為棉花價格已經見底,于是開始囤棉,利用自己在銷售渠道方面的優勢,壓低收棉價格,從中間賺取差價。 中間商“辯解” “受紡織企業經營不景氣的影響,國內各大棉花中間商多不看好后市,從2009年開始,市場上囤棉待售的企業明顯減少,在缺失中間商的情況下,紡織企業組織貨源的難度將會更加明顯。”河北省一家專門收購棉花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經過去年的經濟危機,今年棉花生產企業相對謹慎,河北省邯鄲市一家專門從事棉花收購的企業負責人說:“今年,收購、加工企業為了避免倉儲風險,應該會采取快進快銷的方式,這些行為都是在企業中間環節于微利時代做出的相應變革。” “市場發展的規律揭示,每個市場發展到高級階段時分工會越來越細,棉花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鏈條較長的產業,從收購——加工——銷售一整套體系走下來,中間商其實也很有壓力,對紡織企業來說,中間商是他們購買棉花的主要來源。”這位負責人接著這樣分析。 “去年,虧損的不僅僅是紡織企業,中間商也利潤微薄,如果今年中間商的數量減少,那么對于紡織企業來說豈不是貨源更加緊張?從這方面來講,中間商對整個產業鏈的貢獻還是有的。”河北省冀州市北方棉花收購加工廠有關人員說。 當《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問到對棉農的收購價格是4000元/噸~6000元/噸,但是賣給紡織企業的價格卻是三倍多。他說:“我們只是‘中間鏈條’中的‘中間鏈條’這其中還存在直接收購商、囤貨商、中間加工商等很多環節,每個環節都會把價格抬高,因為大家都要掙錢。&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