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5屆廣交會成交情況,主要出口市場成交下降。紡織服裝館共成交19.9億美元,比上屆下降3.5%。其中紡織成交2.8億美元,比上屆下降5.9%,家紡成交9.2億美元,下降13.8%,服裝成交7.9億美元,增長13.3%。從主要成交地區看,對歐盟成交7.1億美元,對日本成交0.9美元,對中東地區成交2.2億美元,比上屆分別下降10.4%、19.2%和11.3%,對美國成交2.8億美元,比上屆增長1.7%。從成交特點看,本屆廣交會客流量少且老客戶多,新客戶少,客戶簽單大單變小單,長單為短單,呈現出普遍量小、生產時間緊、產品難度大且價格下降,這些特點影射目前出口市場的嚴峻形勢。
2、紡織產業鏈產能呈現前增后縮,價格難以傳遞。從生產增速情況看,一季度紗線生產同比增長7.7%,但后序布和印染布產量同比分別下降2.51%和0.18%,后序產業萎縮使紗線銷售更趨困難。從價格走勢看,由于棉花、化纖價格大漲,線線也被迫適當提價,其中部分純棉紗提價200-300元左右,人棉線提價1000-2000元不等。但棉布價格不漲反跌,人棉布僅部分品種微幅上調。原料大幅上漲,導致棉紗也有價無市,銷售困難,也是棉紗線進口激增重要原因之一。
3、從收購成本上看,棉價有下調空間。上年度籽棉收購均價3.12元/斤,折皮棉成本12956元/噸,銷售均價13646元/噸,平均差價690元/噸。本年度籽棉收購均價2.56元/斤,折皮棉成本約10070元/噸,銷售均價11728元/噸,本年度平均價差1658元/噸,差價是上年度的2.4倍,平均每噸差價比上年度多968元。加上本年度按12600元/噸統一價格收儲,與成本價相比就有2000元以上差價,另據大部分棉花經營企業都反映,交儲的棉花利潤每噸都能達到1000元/噸以上。因此棉價下調有很大空間,這些差價不應由棉農和紡織企業買單呢。
4、與國際棉價接軌來看亦應下調。盡管近月來國際棉價迅猛上漲,但仍與前期持續上漲的國內棉價差距甚大。按1%關稅率計算的國際棉價折人民幣約合11000元/噸左右,比國內棉價低近2000元。在前期國際棉價低位運行期間,東南亞等國加快棉花進口,其紡織品的原料成本競爭優勢進一步得到體現。因此無論從降低棉花采購成本效應,還是從紡織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棉價與國際接軌顯得十分重要。
5、關于近期傳言拋儲棉的消息,不宜樂觀。據傳,此次有可能新棉、陳棉一起拋儲,陳棉采用競價起拍的可能性較大,起拍價格很可能在12200元/噸左右。而新棉拋儲是采用定價還是競價尚不清楚,估計3級拋儲價格會在13000元/噸左右。我們認為這兩種價格均高于目前進口棉價,拋儲價格既要考慮國內市場走勢、紡織企業承受能力,還要兼顧國際市場變化。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棉花市場面臨著降低紡織企業生產成本與保護棉農利益的矛盾,棉花價格處于進退兩難的境況。“政策”支撐棉花價格高位運行,但受紡織企業承受能力和內外棉價差距較大等因素影響,棉價上漲壓力已逐步顯現,后市若國家輪儲政策出臺,而下游消費仍不景氣的話,棉花價格回調則不可避免。棉價何去何從,政策導向和措施將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