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棉價大幅上漲,紡織企業面臨新的生存壓力。
1、每噸12600元棉花收儲穩定了持續下滑的國內棉花市場,但未能真正保護棉農利益。在第一期和第二期收儲期間,籽棉收購價約為2.3-2.4元/斤,折皮棉價11000元/噸左右,比收儲價低1600元。第三期收儲期間,籽棉收購價約漲至2.48-2.6元/斤,折皮棉價約為12000元/噸左右,與收儲價比低600元。但在后期籽棉收購價上升之前,棉農大部分新棉已在低價位時交售,因此棉農并未得到實惠。
2、棉花收儲使紡織生產企業受傷害。一方面收儲加快了國內棉花流通資源減少棉價大幅上升,使紡織企業生產成本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國際棉價雖有所反彈,但均在低線運行,且這一期間周邊國家在國際棉價低位時加快進口,其原料成本遠低于我國內棉價,將直接導致我國紡織品競爭優勢進一步弱化。尤其是在此次105屆廣交會上加大了紡織企業定價的難度。
3、棉價大幅上漲,吃掉了出口退稅率帶來的利益。如J32支棉紗市場平均價格約在22000元/噸左右,若按出口退稅率從13%提高到16%計算,退稅率提高3個點,退稅額約增加600元,而棉價4月份的前半個月就漲了700元左右,比2月末漲了千元左右,加上提高了出口退稅率,外商也要從中索取一塊,紡織產品有何利可圖。
4、棉紡織企業的稅收負擔過重,深度擠壓生存空間。首選稅賦負擔率遠遠大于利潤率。據統計,一家20萬錠生產能力的棉紡企業,2006年~2008年的三年平均增值稅稅賦為6.7%,綜合稅賦8.8%,而利潤率只有5.2%,形成強烈反差。2008年國家權威機構公布的其他行業平均稅賦率顯示,食品加工3.5%,造紙5.0%,化工3.35%,食品飲料4.5%,建材4.98%,金屬制品2.2%,均低于棉紡行業。其次,“高征低扣”直接增加企業成本。企業購買棉花時交付13%的進項稅,制成紗線后賣出時是17%的銷項稅,但棉花原料部分只抵扣13%,即所謂就因為中間4個點的差價,直接增加企業每年45億元左右的成本。
綜上所述,在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需求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幅度加大,如何真正意義上幫扶棉農和紡織企業,棉花市場的穩定和與國際接軌、增投、增補、減賦對紡織生產企業和棉農更有實際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