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飚漲 涉棉企業成本壓力加大
二、近年棉市回顧及近期棉市預期 從10月棉價飚漲走勢看,形勢不容樂觀,還需加強自律、控制和積極采取措施,避免步94年和03/04年度棉市后塵。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的教訓值得借鑒。棉市爆漲爆跌場面在我國曾發生過2次: 第1次是94年受稅制改革、匯率并軌等因素影響,刺激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幅增長,棉紡織產品產銷兩旺,帶動紡織原料大幅攀漲。94年下半年棉花、化纖、棉紗完全成為買方市場,幾乎1天1價。計劃外棉價最高達26000元、國際棉價最高升至80-90美分;滌短達22000-23000元,粘短25000-27000元,21s棉紗約27000-30000元,且各種產品和原料均呈供不應求狀況。94年"火爆"之后,棉紡能力大增,棉紡錠在1年內擴增至4300萬錠,年消耗原棉由年平均350萬噸猛增到500萬噸。95年國家回調出口退稅率和連續3年調升計劃內棉價(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14%回調到9%;計劃內棉價由7560元調升至17790元,高出當時國際棉價近1/3)。加之接蹱而來的是96-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關、停、破企業不斷增加,紡織品出口大幅減少,國際市場份額下降,棉紗出口大國變為進口大國,紡織業步入舉步危艱的困難境地。 第2次是03年國慶期間,中國棉花主產區連續陰雨或暴雨,導致棉花產量和品級都大幅降低,03/04年度現貨棉價開始飛漲,在03年底、04年初最高達到18700元,紐約期棉也達到87美分高點。為平抑棉價,國家發放大量棉花進口配額,由于當時國際棉價比較高,在中國棉花進口預期下,紐約期棉進一步推高價格,大批中國企業在高價位被套牽,隨后就是大幅回落。大量進口棉花對國內棉花供求產生巨大沖擊,國內現貨棉價也隨之一落千丈。當時眾多涉棉企業棉花進口成本普遍在17000元附近,而國內進口棉花銷售價一直跌到13200元。誰買棉花越多,死得越快,當年全國棉花企業死1/3以上,其他企業虧損十分嚴重。 2.08/09年度棉市回顧。眾所周知,受金融危機影響,08/09年度政策貫穿整個棉市,國儲棉的收儲和拋儲主導著國內棉價走勢。收儲對穩定持續下滑的棉市起到一定作用,拋儲緩解部分紡織企業用棉需求。然而在操作上值得思考: 一是收儲是為穩定下跌的棉市價格,保護棉農植棉收益,穩定棉花生產,給下年農戶植棉信心。但由于收儲對象是棉花流通加工企業,收儲對農戶收益和棉花生產作用甚微。據08年收儲上的企業說,每噸至少有1000元利潤,多的達3000元。按照每交儲1噸掙1000元、收儲總量272萬噸計算,則參與收儲的棉商得到國家補貼至少在27億。 二是拋儲是為滿足紡織企業用棉需求,棉價再度被拉高。由于收儲收進生產用棉,造成市場無貨可供的緊張局面,為緩解紡織企業用棉需求,從5月22日開始國家先后2次共投放國儲棉212萬噸在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競價交易。由于紡織企業用棉急切,加上前期棉花經營企業入市套利,棉價再次被拉高。經計算,08年度拋儲成交均價平均13164元,其中10月均在14000元以上,按照成交的150.7萬噸08年度國儲棉和均價計算,與收儲12600元相比,差價收入至少8.5億元。 從上述2筆數據不難看出,在這次大規模的收儲和拋儲過程中,國儲棉引領棉價大漲,棉農利益未得到保護,紡織企業負擔增加不小。 3.關于后期棉價走勢預測。從近幾年棉價走勢結合紡織市場及各方承受能力看,13500元價位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水平。如果不出現異常情況,該價位折籽棉交售價在2.8-3.1元左右,棉農基本利益可保,皮棉12800-13000元左右,棉商利益也有保障,折合外棉約76-78美分之間,進口棉花對國內棉市影響不會太大。但近2年受金融危機和經濟復蘇緩慢影響,棉價適當低一點應是情理之中。而10月棉價急速飚漲,有點出乎意料,因受金融危機影響,在13000元以上是紡織企業承受極限的同時接受14000元及以上價位水平,紡織企業后期成本壓力和經濟效益令人擔憂。 為避免棉價繼續爆漲,在10月中旬末農發行、中國棉花協會先后預警以及有關部門的暗示,棉價上揚勢頭稍稍緩和一些。但僅靠警示是不夠的,要有實際意義的措施,然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出臺也面臨諸多矛盾,一方面09年災后棉民想以價補欠,產量掉價值補;另一方面棉花一旦高價進入流通企業,沒有強勁的紡織品、服裝市場及流暢的外貿交易作后盾,問題又極有可能在流通和紡織服裝業呈現出來等等。而調控手段主要是拋儲棉和發放配額,若加大拋儲量,資源也有限;若發放配額,發多少?何時發?發給誰?也關系到棉價走勢。筆者估計,在新棉上市期間增發配額可能性較小,加大拋儲棉可能性較大,因一旦發放配額,國際棉價和國內棉市都會產生較大波動,加大拋儲棉則可能抑制繼續上漲勢頭或緩慢下調。因此收購企業、紡織企業需算好1本帳,堅持進得了、出得去的原則,不要冒風險。 最近幾年棉價走勢圖: [錦橋紡織網信息咨詢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