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棉價上漲主要原因
一是對棉花減產,棉花進口減少,供需缺口預期放大。由于植棉面積下降及災情影響,棉花減產基以定局,加上美國棉花減產預期增大和國際棉價互動上漲影響,部分棉商對預期棉市看好而囤棉惜售,導致棉花緊缺格局并未因為新棉上市有所緩解。綜合國際、國內相關部門預測,本年度我國棉花產量約680萬噸左右,較上年度減少70萬噸,降幅10%左右。從需求情況看,保守預計2010年產紗2500萬噸計算,需紡棉1300萬噸,產需缺口620萬噸。按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年初庫存385萬噸計算,全國資源缺口至少在230萬噸左右(這里還未考慮期末正常儲備)。資源缺口導致企業恐慌和熱炒重要原因之一。 從近年來棉花進口情況看,棉花進口持續大幅下降。據海關資料顯示,我國棉花進口已經連續2年負增長。2009年1-10月我國棉花僅進口119.69萬噸,同比下降35.9%,同比2007年下降41.2%。按2009年進口數量140萬噸計算,資源缺口至少也在90萬噸,但是不能不考慮期末庫存和正常棉花儲備。據此預測,2009年至少要進口250萬噸棉花才能夠基本打平。 二是紡棉資源來源各1/3格局被打亂。近年來紡織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紡棉資源來源渠道基本是3分天下,即內產棉、新疆棉、進口棉各1/3。然而進口棉減少和新疆棉南運受氣候變化及運力不足,各1/3格局打破,主要依靠內地棉,因此內地棉和拋儲棉成為紡企獲取資源的主渠道,單渠道搶購導致棉價輪番上漲。 三是紡織產品市場回暖需求拉動。近期紗線市場銷售情況較好,紡企訂單及開機率相對飽滿,近期生產明顯提升,紡織企業用棉需求增加。據統計,自5月開始我國紗線單月產量連續半年突破200萬噸,并連創單月新高,其中6月達221萬噸,10月達217萬噸。1-10月全國累計產紗1942.77萬噸,同比增長11.2%。生產恢復和補庫需求,紡織企業采購意愿增強,部分紡織企業,尤其是非產棉區的紡織企業異地掄購,也造成棉花緊張氣氛。 據了解,到異地掄購的主要是福建、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的紡企和棉企。福建是1個非產棉區,其資源主要來自內地、新疆、進口。近年來福建紡織業發展非???,紗產量由2001年的16.34萬噸發展到2008年的42.27萬噸,7年增長1.6倍,占全國紗總產比重由2001年的2.3%提高到2009年的6.7%,比重提升4.4個點。 山東近些年來產紗能力增速最快,產紗能力排序全國第1,產量由2001年的122.61萬噸發展到2008年的619.41萬噸,7年翻2番多,增長4.1倍,占全國紗總產比重由2001年的17.5%上升到2009年的28.2%,提升10.7個點。山東是產棉大省,也是用棉大省,但是紗產能發展明顯快于棉花產能增長,內不足需,需要其他渠道補充。另外河南產紗能力也得到長足發展,年產紗能力達340萬噸以上,較2001年增長4倍以上,占全國紗總產比重由2001的9.7%提高到19.1%,提升9.4點。 四是棉農以價補欠,期望值提高,惜售助推棉花收購價。 五是中小型紡企恐慌。由于大部分中小紡企因為資質和進口業績等原因難以分配到進口棉配額,其紡棉資源主要來自于本地或異地的現貨市場,現貨市場資源短缺使得大部分中小企業感到恐慌而搶購。 六是2009年棉花收購單位增加,而且分散,資源集中度低,給用棉企業采購帶來難度。 七是炒作因素。部分企業借勢做行情,囤棉惜售,制造資源緊張氣氛炒價格。 綜上情況交織,營造棉花市場的緊張氣氛,棉價出現異常飚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