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年度,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歐美居民消費習慣發生改變,眾多企業倒閉、壓縮成本導致歐美市場對紡織品與服裝的需求大幅下降,作為棉花最大生產國、消費國、進口國與紡織品服裝最大出口國,整個產業鏈在08年下半年遭受重挫,而金融危機的爆發蔓延適逢中國新棉上市,棉價的大幅快速下跌嚴重影響我國棉農的收益,再此情況下,政府主動積極收儲托市試圖保護棉農利益,其力度在所有農產品的收儲中最大,但實際收儲對棉價到底有多大影響?效果如何呢?
一、收儲支撐棉價緩慢上漲
1、2008年收儲情況
?。?)2007/08年度棉花收儲。今年8月份政府為解決新疆棉庫存過大問題,原計劃收儲30萬噸新疆棉(2007/08年度棉花),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年度末期市場剩余新體制棉花資源及少,導致最終只完成部分收儲計劃,平均13520元/噸的價格收儲8.13萬噸陳棉,價格與當時市場價格接近,但高于當時期貨價格。
?。?)新棉收儲。隨后政府為穩定棉價保護棉農利益,以高于市場價的12600元/噸連續兩次收儲新棉122萬噸,截止12月22日已累計收儲新棉120.985萬噸,其中新疆棉88.64萬噸,占新棉總收儲量的73.27%,而地產棉32.345萬噸,占新棉總收儲量的26.73%。而第三輪收儲150萬噸的政策也即將出臺,政府托市立場堅決。
2、收儲與價格走勢
本次收儲始于08年8月,目前仍在進行中,但從收儲進度與價格走勢來看,收儲并沒有達到預期理想效果。8月公布收儲計劃旨在解決新疆棉庫存過大,發行貸款到期無法償還的問題,因此在完成8.13萬噸收儲后,由于新體制棉花資源不足,導致收儲暫停。大量陳棉充斥市場及還貸壓力,導致國內棉價持續下跌。
隨后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并在10月快速蔓延,下游消費市場定單大幅萎縮,棉花與紡織經營環境快速惡化,此時恰逢新花大量上市。為保護棉農利益,政府于10月16日公布收儲新疆棉22萬噸的公告,試圖穩定持續走低的棉價,但在收儲首日,政府制定的12600元/噸的最高收儲價格被大幅競低至12170元/噸,且30000噸的計劃儲備量迅速成交,顯示市場銷售壓力及重,企業競相交儲使收儲價格大幅下跌,脫離政府意愿,同時也顯示了市場面臨的情況極度嚴重,導致當日鄭棉期貨大幅下跌225元至12160元/噸,CCI328指數大幅下跌142元12188元/噸。隨后政府調整收儲政策,12600元/噸定價收儲新棉,才使恐慌情緒得到一定的緩解,棉價有止跌跡象。
但隨后的市場出乎意料,市場很早就傳言增加收儲數量的言論,在10月29日政府公布了第二批100萬噸新棉收儲公告,大致確定新疆70萬噸內地30萬噸的收儲目標,但要求必須是新體制的大包棉。原本利好的政策確未能對棉價構成任何支撐,隨后至11月3日開始國內棉價大幅下跌,鄭棉截止11月12日跌至10370元/噸,較10月30日的12270元/噸下跌1900元,日均下跌211元。而CCI328指數最低下跌至11月20日的10395元/噸,較10月30日的1773元/噸下跌1378元,此段時間是棉價加速下跌階段。
分析看,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棉價反而大幅下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棉花與下游紡織市場因國際金融危機快速惡化,內地30萬噸的收儲對市場來說杯水車薪,雖然新疆累計新花收儲將達到92萬噸,但新疆棉因收購成本偏高已基本失去競爭力,市場新疆棉貿易量及少,此時大量收儲新疆棉并不會改變時市場供應與貿易格局。因此30萬噸的內地棉收儲無法對市場構成任何影響力;
第二、收儲要求必須是新體制的大包棉花,而內地大多企業并沒有參與技改,許多企業先天條件就決定無法享受收儲政策,這樣在籽棉收購市場同樣趨于謹慎,軋花廠不會主動提高收購價格,也不接受較高的籽棉收購價格,導致棉價延續跌勢;
第三、雖然收儲有利于新體制企業,但由于新花上市期集中,收儲數量相對已經收購加工量是后續跟進的,導致企業不敢囤積籽棉,大多是保證一定庫存滿足交儲計劃,消極的收購策略使收儲利好無法傳導至籽棉收購市場,棉農難以從收儲中獲得實際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