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江蘇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常年植棉近250萬畝,占全蘇植棉面積的一半。全市80%的農戶種植棉花。隨著沿海開墾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近十幾年來,灘涂外包植棉漸成氣候,未納入統計的沿海植棉面積產量較為可觀。2008年棉花交售時節,該地區同樣經歷了棉價的高開低走,棉市的動蕩不穩,農民的持棉惜售等棉市景象。然而,“霜降”過后不久,鹽城大部分昔日不收購不開機的小型(家坊式)棉花收購企業紛紛迎來了一些開著摩托車,駕著農用車的棉販,這些棉販深入鄉村僻壤,收購4級以下低級統貨棉或海涂承包戶生產的一條龍棉花,然后將集中到手的低級棉運到小軋花企業交售。據悉,雙方收益不菲,合作愉快,交易活躍,其情其景與九、十月間冷滯的棉花收購形勢大相庭徑。
鹽城低級棉交易市場“火”有其因:
首先,鮮明的季節氣候特征,決定了該地區具有充沛的低級棉資源。鹽城地處中東部沿海,四季分明。棉花經過六、七個月的生育,通常在九、十月間成熟上市。在10月下旬的“霜降”節氣過后,鹽城地區氣溫會明顯下降,在11月中下旬并會有明(暗)霜出現,且此時該地區往往秋雨綿綿,一旦遭到霜凍和連日陰雨襲擊的棉花,色澤品質會很明顯地下降,所以,決定該地區往往把“霜降”作為上市棉花品質的“分水嶺”,大有“霜前棉是個寶,霜后花是根草”的說法。此外,鹽城是糧棉夾作區,許多農民因等不及棉花的足度開放而噴施乙烯利人為催熟棉花或將棉秸撥起,以騰茬種棉,由這些途徑催熟的棉花品質會比正常成熟的棉花品質差很多。此外,后期棉鈴因營養不足以及蟲傷棉等,也都在后期紛紛被采摘離田。據估測,鹽城棉區4級-6級的低級棉約占全部棉花產量構成的10-15%,年景不同,耕作管理方式的不同,其比例還會有增減。如按全市15萬噸的皮棉年產量計算,那么,該地區低級棉總量將達到2.5萬噸。由此可見,豐富的資源決定著市場交易的狀況。
其次,鹽城地區大批的中、小紡織廠、氣流紡企業對低級棉需求量較大。據統計,鹽城市萬綻以下的中、小棉紡企業超千家,大豐市萬盈鎮是名聞遐邇的紡織之鄉,家庭作坊式的小紡企遍布鄉野,這些企業大都出產十幾至二十幾支的低檔棉紗、線,紡織坯布、粗布、打包布、線繩等,尤其歡迎低級皮棉。這些小紡廠依靠本地豐富的低級棉資源和托熟知已的供應商,一頭與棉販連結,一頭與一些床上用品、坯布、打包布購銷企業尋求訂單,還有的則為一些專做低檔紗、布、線的企業。個人做專門供貨和外包生意,從中賺取利潤。
再次,低級棉收購、交售簡便易行,利潤率高。通常低級棉在農民心中不象上等棉那樣重視,數量也比較零星,棉販出個價,一般熟人也就賣了算了,不會計較什么單價。而棉販通過零星集中后與收購企業討價還價,爭取個人利益最大化,往往賺到的遠遠比高品級棉花多。更為重要的是,低級棉雖然品質較差,但衣分率較高,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被售農民忽視,而棉販則是將此作為轉手出售的要價“殺手锏”。此外,絕大多數低級棉交易都是無票凈重議價出售,雙向避稅,收售雙方都得實惠。據當地棉販介紹,一個棉花后市做下來,弄個萬兒八千不成問題,而且完全沒有銷售風險。一個青壯年棉販一天可販運低級籽棉500公斤,按每公斤實賺0.20元計算,一天就可賺100元。而更多的棉販在稱重時短斤少兩,克扣農戶,所以,真正的賺錢手段與途徑更為微妙。
對于這種低級棉交易火熱的現象,分析人士認為,棉販借助于收購大勢已去,農民售棉熱情不再的機會,大肆購銷低級棉,有利于棉花資源的全部進入流通環節,變為紡織資源,使棉花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農民,收購經營者,用棉企業對低級棉的生產利用效益失衡?,F在鄉間低級棉收購價只有每市斤1.50元上下,而棉販集中銷售的價格卻高達1.80-2.00元。棉企加工銷售給紡企的價格通常在8000元每噸,這樣算下去,農民兄弟就吃了大虧。還有一種說法,此種現象滋長了棉花低檔次生產加工能力的滋生發展,更有一些棉企忽視分級,將一些摻在劣棉中的好棉混收混加混紡,人為損失了棉花資源質量。
凡事總有多種結局,孰是孰非,還是由市場需求說了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