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三月,春風和煦。潛江市熊口農場沃野平疇,一眼望不到邊。
早飯過后,馬長湖分場農工徐聯文來到自家連片的16畝水田,撐起小木船,打撈溝渠里的雜物。“再過10來天,稻田要補投蝦苗了。”
徐聯文去年才開始搞種稻養蝦,以前他是不折不扣的棉農,習慣于“小麥—棉花”或“油菜—棉花”連作。
2014年11月底,徐聯文采摘完棉花,便下決心棄棉改稻。他請來機械,將棉田耙成稻田,沿著田塊四周挖溝開渠。四五米寬、一米多深的溝渠仿佛護城河,將田塊圍得嚴實。一個冬天的忙碌,16畝棉田改頭換面,成為稻蝦綜合種養的水田。“為何不種棉花了?”“投了工夫,但不賺錢。”徐聯文說,種棉花周期長、勞動強度大,3月中旬播種,一直到11月底拔棉梗,才算結束。七月、八月天正熱,每隔三五天要打一次藥。采摘棉花也費工。“個中勞累,只有種棉人才能體會。”
2014年,棉花收成不好,單產197公斤,每公斤售價卻不到6元,每畝除去支出505元,純收入677元,還不如在外打幾天工。算賬后,徐聯文下決心放棄多年傳統,實施“旱改水”,搞蝦稻共作。
這一改,收成如何?徐聯文說,去年,每畝收獲1300斤稻谷、250斤小龍蝦,除去成本,純收入3500元以上,比以前種棉花強多了。“今年將主攻小龍蝦產量,爭取更好的效益。”他看好稻田綜合種養前景。“旱改水”,是熊口農場棉農的一致選擇。“變化真快呀!”熊口農場農業局局長趙春波說,農場總共4.2萬畝耕地,前年還只有1500畝蝦稻共作田,去年一下子就飛躍到2.8萬畝。“不能改水田的旱地,種了蔬菜、花卉苗木等。偌大的農場看不到一棵棉花。”
熊口農場,是潛江市種植結構調整的縮影。
潛江是我省傳統棉區。2008年,該市棉花種植面積達到54.6萬畝,占全市耕地的50.6%,此后4年穩定在40萬畝以上。“這與行情好有關,那時種棉花每畝純收入1600元以上。但2014年,國家取消臨時收儲政策,棉花行情急轉直下。當年,潛江棉花種植面積減至30.4萬畝。”潛江市棉麻工作站站長羅華二說,2015年更呈斷崖式下挫,棉花面積萎縮至13.52萬畝。
棉區變小,蝦區變大。潛江市積極引導農民“旱改水”,2014年以來,全市棉田改稻田面積在10萬畝以上。蝦稻共作,也壯大了潛江的小龍蝦產業。去年,潛江市小龍蝦養殖面積35萬畝,其中稻田養蝦面積31.5萬畝,小龍蝦產量6萬噸,綜合產值150億元,10萬人從事相關產業。 湖北:潛江種植結構調整 棉區變小蝦區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