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一件售價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襯衫,除了品牌效應外,其材質也起著重要作用。海島棉是一種高檔襯衫原料,在中國,新疆是唯一適宜種植海島棉的地方。自上世紀50年代引種以來,短短幾十年,中國海島棉產量便躍居世界前列。
然而,與埃及吉扎棉、美國皮馬棉相比,中國目前在國際市場上還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
棉花大蕭條
在今天的海島棉世界版圖中,中國成為新一輪霸主。
由于嚴重干旱和政治動蕩等原因,美國和埃及的海島棉產量近年來急劇減少。“中國海島棉的供應對于中國這個紡織大國來說正變得舉足輕重。”溢達農業公司總經理陳君堅說。
然而,中國棉花產業的整體蕭條,也成為海島棉發展的一道羈絆。
2015年,我國棉花實際種植面積已降至5000萬畝左右,同比下降20.5%,是194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黃河、長江流域等部分傳統棉區受糧棉效益影響,面積下降尤為明顯。
“棉花生產的風險性在不斷加大。”在日前召開的“海島棉技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杜珉告訴記者,受資源緊缺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影響,未來穩定發展棉花生產力的難度越來越大。
“根本原因在于棉花價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失衡,說白了就是棉農掙不到錢。”杜珉指出,我國棉花生產以手工為主,很難與補貼和機械化程度都較高的糧食生產對抗。
據杜珉介紹,從2002年到2014年,我國棉花進口總量為3318.2萬噸,年均進口255.3萬噸。其中,2012年進口量達到514萬噸,比入世初期增長近29.8倍。同時,我國棉區正從原有的長江、黃河、西北內陸三足鼎立,向新疆一枝獨秀的局面演變。
“棉花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都在加大。”讓杜珉感到不安的是,棉紡產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加速轉移。“主要呈現出三大趨勢,從國內向國外轉移,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
海島棉之冬
除了嚴峻的大形勢外,新疆海島棉自身也出現了問題。
長期以來,新疆海島棉生產組織形式落后,每畝棉生產成本高達2000元以上,約是美國的兩倍。
“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太高了。”據新疆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所長孔慶平透露,勞動力成本約占總成本的70%左右。
然而,對于靠吃補貼過日子的棉農而言,海島棉補貼政策的不穩定或許才是最要命的。
“在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收儲政策中,海島棉是被排除在外的。”新疆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田立文向記者指出,目前新疆對于海島棉主要采取的是目標價格補貼,該政策存在落差補貼煩瑣、不及時和欠公平等問題。
“對于很多海島棉種植大戶而言,不管棉花產量與質量如何,光靠補貼就能拿到一筆不菲的收入。相比之下,小棉農卻得不到太多的實惠。”令田立文憂慮的是,我國目前的補貼強度為全球之最,“國家難以長期維持,而且補貼政策是否違背WTO原則,還有待商榷”。
無序與盲目的生產,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水資源緊缺、土壤退化、病蟲害加重,自然災害發生頻繁……
2015年,新疆海島棉種植面積大幅增加,但由于災害頻發,以及7月至8月出現的長時間極端高溫氣候影響,單產普遍下降,主產區減產40%以上,損失極為慘重。
合力破重圍
海島棉的窘境,引起了產業下游的警惕。
為支持海島棉產業發展,新疆海島棉的最大用戶之一——溢達集團出資1500萬元,于2011年10月與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共同啟動了全球首個海島棉基因組測序項目。經過近4年努力,海島棉全基因組高質量框架圖繪制完成,掀起了棉花育種領域的一場革命。
“以企業的力量來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在國內確實是不多見的。”海島棉全基因組測序項目技術總負責人、中科院院士陳曉亞表示,但要推動海島棉的發展,僅憑企業的一己之力,絕非長久之計。
“與國外特優質海島棉相比,新疆海島棉在強力、細度和絲光度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孔慶平建議,國家應設立專項,支持海島棉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設施平臺,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野外臺站、育種創新基地建設等方面予以支持。“尤其要將海島棉品種改良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改良品種抗逆性、抗病性為核心,提高穩產性能。”
在棉花補貼政策方面,“要構建符合我國棉花產業發展,又不違背WTO基本框架的棉花支持政策。”杜珉表示,未來需要探索棉花補償機制和補償辦法。
此外,現有生產組織形式也須調整。“要改變小農種植模式,重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田立文指出,海島棉發展應以機械采收為突破口,以全程機械化為目標,提升中國海島棉在國際市場高端紡織品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