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美國產業化植棉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如今,我國每逢收棉季節就會出現各地采棉工被棉產區競相抬價瘋搶的畫面,歷史上在美國南部棉花產區也曾經出現。不同的是我國搶的是四川、河南農民,當年美國南部搶的是墨西哥人。
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棉花生產國,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國,約占世界棉花出口總量的30%左右。很難想象,世界最發達的美國還抱著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不放手,而且把棉花產業做得有聲有色。美國的棉花模式對正在遭受困擾的我國棉花產業是不是一塊有用的他山之石?
有效的生產鏈
在中國棉農還站在干裂的土地上為可能不保的幼苗仰望晴空時,在中國棉農還在地里小心翼翼地分離棉桃和棉葉時,在中國棉農還不知銷路在何方時,美國棉農卻放心踏實地坐等豐收了。這并不是因為美國棉農比中國棉農更加勤勞勇敢,而是美國棉農有套周全的產業鏈。這條棉花產業鏈是由兩個鏈條組合而成。
棉花企業服務鏈
沒有規?;蜎]有機械化和高效率;沒有專業化服務,同樣沒有高效率。
棉花企業鏈是棉花產業鏈的組織形式,是所有家庭農場和棉花企業所組成的線型鏈條。美國棉花產業發展主體是一個個家庭農場和棉花企業。這些農場和企業運用工業理念經營棉花生產,并借助各種經濟組織,實現規?;?、專業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生產,大大提高棉花生產效率。
美國的棉花生產經營單位約90%是規模不等的家庭農場,其他則是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組成的合伙制或股份制農場。隨著美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的采用和集約化經營,家庭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大大提高,棉農之間的聯合與重組加速,農場數量減少,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
美國農業合作社在棉花企業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內為其社員提供物資與資金、組織經營管理等,對外輸出勞務和銷售農副產品等。這樣,農業合作社就不僅直接成為土地和市場聯系的紐帶,而且成為一種能夠避免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的有效合作經濟組織。
美國高度集成化的專業化農業服務公司承擔了棉花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包括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的耕地、播種、施肥、滅蟲、除草、采摘等,產后的篩選、包裝、運輸、加工等,還有全程需要的技術、信息等。一個電話全搞定!
我國學者曾經有過研究,這個完善的棉花企業鏈作用于機械化作業,使平均每個農場只有1.4人的家庭農場依然有很大的經營規模。在美國,棉農就是一個機械手和卡車司機,駕駛卡車在田地巡視,操作農機在地里耕作。整地、施肥、收獲等各個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有的項目還實行復合作業。家庭農場實行公司核算、科學管理、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自然很高。
棉花生產保障鏈
無論老天爺是否變臉,收入可以保證;無論種植收成增減,收入可以保證。
美國擁有健全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棉花產業金融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商業金融機構、私人借貸組織以及棉花保險等,建立起了支持棉花產業資金循環的長效機制。這些金融機構之間的分工合作為棉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多渠道的貸款支持,滿足了不同層次的企業單位、家庭農場對棉花資金的需求。
棉花保險是保護棉花生產、管理棉花產業風險和保障棉農利益的有效方式。193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農作物保險法》,為開展棉花保險業務提供了法律依據。經過70多年的發展,美國棉花保險產品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品體系。
我國學者曾對美國種類繁雜的棉花保險產品做過梳理,按其保障機制可劃分為以產量為基礎的保險產品和以收益為基礎的保險產品。美國農業部規定,投保人近4~10年的實際棉花年度平均產量,為計算產量。實際操作中還有以期貨市場價格為基礎進行賠付,以風險管理局預測的棉花價格為基礎進行賠付等多種賠付手段。
以收益為基礎的保險產品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是對以產量為基礎的保險產品的突破,重點保障棉花的價格風險,將棉花價格風險納入了保險責任。
除傳統農業保險產品外,美國還試點和推廣了指數保險。美國推行的指數保險產品主要有降雨量指數保險和植被指數保險。對與產量關聯度較高的指數提供保險,而非直接測量產量損失。
美國棉花保險產品多屬于多風險棉花保險,主要承保因自然災害如洪水、干旱、干熱風、過度潮濕、風災、雹災、火山噴發、冷凍災害、不可避免的病蟲災害及價格波動導致的產量降低、質量下降或收入損失。為滿足棉農不同層次的保險需求,美國將產量保險計劃和收益保險計劃依據保障水平的不同細分為多種類別。
美國政府一直把棉花的教育、研究和技術推廣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形成了“三位一體”的體系。棉花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由州立大學農學院承擔,大學與地方縣政府聯合組建郡棉花技術推廣中心,成員由大學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員組成,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郡政府分別承擔。組建一個由大學、政府、技術推廣部門和棉農代表組成的棉業推廣指導委員會,對棉花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進行評估、監督、指導。這種體系做到了科研、教育、推廣和生產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棉花技術在促進棉花發展中的作用,提高了棉花的市場競爭力。
靠譜的六駕馬車
中介機構的有效運轉,就像奔騰向前的馬車,把美棉運往世界每一個它認為需要到達的地方。
目前,美國有影響的棉花行業組織有6個,它們分別是美國國家棉花總會、美國棉花儲運協會、美國國際棉花協會、美國棉花公司、美國皮馬棉協會和美國棉花供銷合作社。我國學者曾對這6大機構的不同使命做過研究。
美國國家棉花總會是代表美國棉花行業的全國性非政府組織,于1938年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孟斐斯成立。是由棉農、軋花廠、倉儲商、貿易商、棉子加工和經銷商、合作社、紗廠等7個行業代表自發組成的商業組織,主要職責是保證棉花產業更有效、更高利潤地在國際市場中參與競爭。其運行費用主要來自7個專業協會的各會員支付的會費。為確保各階層的利益得到保護,美國國家棉花總會通過協調內部利益,取得各分行業共同一致的認識,實現內部各分行業間的利益平衡,以代表大會的形式在年度會議上以民主方式制定政策并實施。美國國家棉花總會代表了所有涉棉企業的利益,在棉花行業內充分發揮了服務、協調、自律、維權的作用。他們所提出的提案和建議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成為棉農、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美國農業部制定有關棉花政策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美國棉花儲運協會于1924年7月8日成立。它代表美國棉花貿易的非合作社領域,其會員為美國主要棉商。由董事會管理協會事務,共有17個董事,下設亞特蘭大、南部、得克薩斯和西部4個分會和若干專業委員會,是美國棉商最具權威的行業組織,是棉花行業最主要的政策和規則制定者,是美國政府最為依托的棉花行業組織。會員無論交易規模大小、參與棉花市場程度深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一個會員一票。會費按會員的棉花交易量的比例交納,會費主要用于游說國會和政府。協會可以為所有成員提供一系列幫助和服務,為棉商提供宣傳促銷活動,為國內外用棉機構提供貿易標準,并負責協調解決貿易糾紛,同時還參與政府棉花項目的運作和管理。在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印度等國設有代表處,專門處理國際貿易事務。
美國國際棉花協會成立于1956年7月12日,是美國棉花總會在海外的宣傳與代表機構。經費主要來自美國國家棉花總會和美國棉業的私人機構,它代表著全美所有從棉田種植到成品制造的棉紡工業、企業與機構。成立伊始,就把為美國棉花制造業尋找更多的海外合作和出口機會作為最主要的任務。目前,它在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各種推廣美國棉花的市場計劃。它在美國華盛頓、孟斐斯、英國倫敦、中國香港和韓國首爾設立了地區總部;在巴西、哥倫比亞、德國、日本、中國臺灣、泰國、菲律賓、印度、孟加拉國設立了代表處。通過進行市場推廣活動,以大幅增加全球成衣及家用紡織品業對美國原棉及美國棉花紡織品的使用量。為達成此目標,美國國際棉花協會創立了“COTTONUSA”商標,并免費授權商家,在美國原棉含量達50%或以上的制品上使用此商標。“COTTONUSA”商標旨在推廣美國純棉產品的優點,并為貼有此標簽的產品塑造優質成分的形象。通過不懈的努力,目前“COTTONUSA”已成為全球知名純棉標志。
美國棉花公司于1970年由美國陸地棉生產商和棉制品進口商出資成立,公司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圍內通過紡織技術研究和推廣活動,增加棉花的需求量,提高利潤率。長期以來,美國棉花公司致力于提高棉紡織品在世界紡織品市場的份額,同時也促進美國棉花在世界范圍內銷售,增加全球市場對棉花的需求和棉花產品的收益。美國棉花公司擁有一個世界級的研究中心,從事新產品開發,尋求提高產品品質的更多方法,為使用美棉的工廠和生產者改進棉產品性能進而改進棉花工藝技術和策略,包括棉纖維加工技術、新型面料的開發、染色和后整理一整套的服務。公司還為工廠、零售商提供世界棉花和紡織品市場供應和需求分析,舉辦市場分析的定期講座,發放信息資料,也包括詳細介紹每年美國陸地棉的質量分析、品質指標以及它的試驗方法。公司還對全球以及各國和地區的棉花經濟、消費行為和市場狀況進行廣泛調查,時刻追蹤時尚和面料色彩的流行趨勢。
美國皮馬棉協會成立于1954年,是美國皮馬棉(Pima)種植者的促銷組織。“皮馬棉”是一種超長纖維棉的一般叫法。皮馬棉是細纖維品種,與陸地棉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纖維的長度和強度。協會董事會由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薩斯州皮馬棉生產商代表組成。協會總部設在鳳凰城,宗旨是推廣和提高美國皮馬棉在全球的消費量,同時積極參與質量擔保工作,并從事各種皮馬棉質量的調研活動。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確保為美國皮馬棉生產商營造公平可靠的市場銷售環境。美國皮馬棉協會通過宣傳其Supima商標品牌來支持產品含有皮馬棉的零售商、品牌商和授證商。協會向頂級的紡紗廠、針織廠、面料廠、服裝廠、品牌和零售商授權使用Supima商標的許可。目前,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有270家Supima商標的授證使用商。為保證認證項目的成功和信譽度,美國皮馬棉協會對申請品牌的產品堅持最高的質量要求和嚴格的品牌發放標準。Supima商標幾乎覆蓋所有的產品系列。設計師和品牌商使用Supima商標來提高服裝和家紡產品的性能和外觀。對皮馬棉的需求已經從傳統的襯衫、床單和毛巾擴展到奢華級女式針織品、基本款針織T恤,甚至牛仔面料。在服裝領域里,Supima商標已經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
美國棉花銷售合作社作為美國棉農組織的國際性銷售代理機構,主要職責是把棉花種植者聯合起來,維護棉農的合法權益,提高棉花的內在質量,開展棉花的推廣活動。構成美國棉花銷售合作社的4家分社覆蓋了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棉花帶。其經營目標不是為合作社謀取利潤,而是為入社社員謀取最大利潤,并由所有入社社員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合作社社員不是以持股形式入社,而是棉農自愿提出申請,以共同占有的形式成為合作社的社員,合作社的所有者就是入社的社員。棉農加入合作社,不用交納股金,也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與合作社簽訂合同,棉農不用交納股金,只需保證將所生產的棉花全部交給合作社。合作社根據所掌握的市場行情(最主要的依據是棉花期貨價格),先預估一個基本價格,即預測的平均銷售價格,然后再根據每個棉農所交的棉花數量,按基本價格的80%左右給棉農付款。棉花則全部集中到合作社的倉庫。
在合作社銷售棉花時,其銷售價有兩種確定方式:一是棉農定價。棉農有權決定自己的棉花銷售價格,棉農根據所掌握的市場信息,確定一個目標價格,合作社就要按這個目標價格替他銷售。但這個價格不一定是最好的價格,這種由棉農定價的方式只占入社棉農的20%左右。二是委托合作社確定銷售價,這種定價為主要形式。合作社將盡可能為社員謀取最大利潤,把棉價賣到最高。在合作社銷售棉花的過程中,實際銷售價格往往會高于預付給棉農的價格,因此,合作社還會不定期對棉農進行若干次銷售收入返還,待全部銷售以后,再進行最后一次返還。雖然同一品質的棉花在不同時間銷售,價格會有高有低,但同一品質的棉花按平均價格返還,這樣做充分體現了風險共擔的特點。自1971年成立以來,美國棉花銷售合作社將紡織廠與美國棉花種植者直接聯系起來,已發展成為世界紡織工廠的銷售中心之一。
用法律調整棉花產業政策
美國棉花產業的強大,政府是最有力推手;政府的力量是立法。
對于棉花這一重要戰略物資,美國政府用法律對其產業政策不斷調整,成為影響美國棉花產業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學者把美國棉花產業政策變化總結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20~80年代的傳統政策階段。主要有:第一,控制調減農產品的供給。基于當時棉花價格極低而庫存過大的矛盾,1933年政府號召農民開展犁毀棉田運動,共毀棉田約404.7萬公頃(1000萬英畝),約占當年棉田總面積的1/4,棉農參與此項計劃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第二,特殊的貸款政策。1933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頒布了《農業調整法》,旨在控制包括棉花在內的某些“基本農產品”的生產并提高其價格。政策的執行機構是同年成立的農產品信貸公司,主要工具是無追索權貸款。第三,鼓勵土地轉種。193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土地保持與國內分配法》,該法鼓勵農民培養土壤肥力,如果農民將耗蝕地力的7種作物(包括棉花、小麥及其他經濟作物)轉種為保養地力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就可以獲得現金補貼。
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的政策變革階段。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不斷加強的背景下,美國棉花產業政策以《1996年聯邦農業改進和改革法》為依據進行了相應調整。該法首次把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同農產品價格脫鉤。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改革收入支持補貼政策,取消自7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目標價格和價差補貼,實行彈性生產合同補貼條款。而實際上美國政府在1997~2000年所支付的棉花現金補貼,遠遠大于其1996年農業法計劃的6億美元。據美國農業部資料顯示,1990~2000年美國政府對棉花共補貼40.15億美元。
第三階段是21世紀初的新政策階段。這一階段的棉花政策主要以《2002年農業安全與農村投資法》為依據進行調整。新農業法的核心內容是在1996年農業法的基礎上,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且補貼范圍更廣,計劃在2002~2111年10年間向農業提供1900億美元的巨額補貼。這個法案與1996年農業法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又把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和支持同農產品價格變動掛鉤,把1996年市場導向的改革法律一筆勾銷。就該法案中的棉花補貼而言,主要包括三部分:生產補貼、銷售補貼、貿易補貼即出口補貼。2008年新法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增添了一項新的補貼政策;第二,對直接補貼和反危機補貼做出了進一步的調整;第三,對銷售性援助貸款和貸款不足的調整;第四,對陸地棉進行了經濟調整性援助。在新法案中增添了另一項新的補貼方案“陸地棉經濟調整援助”,即對使用美國產陸地棉的用戶給予一定的補貼。
在上述變遷過程中,美國棉花產業政策表現出如下特點:第一,棉花產業政策通過立法程序以法的形式出現,提高了政策執行的力度和效果。第二,美國棉花產業政策的基本目標在于利益保障、擴大出口和抵御風險。第三,政府的間接支持和資助,為棉花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第四,政府將農業風險和災害管理作為預防棉花風險的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