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近年來,山東省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已從本世紀初2000多萬畝減少到2014年800多萬畝,并呈現出繼續減少的趨勢。目前棉花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植棉收益低而不穩,棉農植棉積極性不高;二是棉花產不足需,無法滿足省內紡織用棉要求。如何走出困境、振興棉花產業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重新認識棉花產業的定位和棉花作物的特性
2014年4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布在新疆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新政,皮棉每噸19800元。之后又決定在內地主要產棉區實行棉花種植補貼,每噸2000元,這標志著國家對棉花產業進行了重新定位。實行棉花種植補貼,說明國家仍十分重視內地棉花生產,鼓勵內地主要產棉區因地制宜,在不適合種糧的鹽堿地、旱薄地大力發展棉花生產。
山東是全國產棉和用棉大省,植棉面積居全國第2位,目前有800多萬棉農從事棉花生產,紡織業年需原棉約500萬噸。我國棉花產業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棉區和面積一旦失去就難以短期恢復,可以預見,棉花生產一旦急劇下滑,將對我省傳統棉區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帶來重要影響。特別是在黃河三角洲濱海鹽堿地,一旦拋棄棉花,目前又沒有大宗作物可以取代,該區農民生活、社會穩定都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與其它作物相比,棉花也有自身的特點,首先棉花抗旱耐鹽,是鹽堿地植棉的先鋒作物;其次棉花省水省肥,是干旱缺水地區首選的大宗作物;此外棉花既是纖維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蛋白質來源,是全國第四大油料作物。其實用工多、管理繁瑣不是棉花的固有特性,通過輕簡化種植完全可以簡化管理,用工量與兩季糧食作物相當。
二、棉花產業的發展要靠自身競爭力的增強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植棉歷程,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出現過多次大起大落,而每一次的恢復和大發展都是科技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
建國后至上世紀70年代,我國棉花產業發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主要原因是缺乏高產優質的棉花品種和高產技術。70年代末,以魯棉1號為代表的高產棉花新品種的育成,使我國皮棉產量增加近40%,推動了我國棉花生產的第一次飛躍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棉鈴蟲肆虐,棉花生產大幅下降??瓜x棉品種育成并大面積推廣后,棉花種植面積迅速回升,整個棉花產業進入了又一個蓬勃發展時期。而近10年新疆棉花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精量播種、寬膜覆蓋、膜下滴灌等先進技術的應用。
進入21世紀以來,棉花生產形勢變得更加復雜。一方面,中國加入WTO后,國內商品棉市場逐步與國外接軌,國外進口棉數額不斷增長。棉花成為繼大豆之后最大宗的進口農產品。大量進口棉在彌補了國內用棉缺口的情況下,也壓低了國內棉花市場價格,使得棉價難以隨著生產成本的增長而增長。同時,隨著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農業人口轉移和人工費用飛漲,植棉成本不斷增加,植棉效益不斷下降。另一方面,近十多年來,棉花生產技術一直沒有重大突破,仍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棉花機械化程度低,費工費時的缺點暴露無遺,使國內棉花逐步失去市場競爭力,棉花種植面積也隨之不斷萎縮。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需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自身競爭力,也就是棉花產業須自強。
三、棉花產業自強的對策措施
(一)優化布局,進一步發揮適宜棉區的比較優勢。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制定新階段棉花優勢區域規劃,引導生產布局調整,將棉花生產向生態條件適宜、比較效益高、生產潛力大、競爭優勢強的區域轉移。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地面積大,應積極發展植棉業,該區棉田面積宜穩定在350至400萬畝,起到穩定全省棉田面積45至50%的基礎作用。魯西南要利用光熱資源較豐富的優勢,大力推行棉麥、棉蒜等多熟種植,鞏固此高效生態地區,使棉花面積穩定在300萬畝,使其占全省植棉面積的40%。魯西北聊城、德州、濟南三市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占全省面積的10%。通過合理布局和技術創新,穩定山東三大棉區的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力爭全省植棉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
(二)支持科技創新,提高棉花競爭力水平。一是大力支持適宜輕簡化栽培的棉花新品種選育,加快研制機采棉品種,為推廣機采棉做好品種儲備。二是加快輕簡化栽培技術、機采棉關鍵農藝技術的研制,推動機采棉的發展。三是加大對棉花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推廣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山東棉花競爭力水平不斷提高。
(三)改革棉花生產方式,發展現代植棉業。一是適度發展規模經營,解決傳統植棉業規模小、生產效率低的問題。二是推廣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減少棉田管理環節,節約生產用工。三是大力推進棉花耕、種、管、病蟲防控機械化,提高棉花的機械化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探索棉花機械化采收和與之相配套的種植技術。四是健全棉區棉花技術服務體系,搞好棉花技術服務。
(四)充分發揮棉花作物的特點和優勢。棉花作物的特性決定了棉花在我省仍占有重要地位,特別在黃河三角洲,由于土壤、水利條件限制,近期難以找到合適的替代作物。濱海鹽堿地近幾年試做棉改糧,但效果不甚理想。濱海鹽堿地棉改糧要堅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該地區的優勢,不能盲目推進。建議,一要考慮淡水資源和生態保護;二要堅持含鹽量在0.2%以上的鹽堿地繼續種棉花改良鹽堿地;三要充分利用棉花抗旱耐鹽的特性,實行糧棉輪作、棉油間作等,促進該區的生態發展。山東棉花產業須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