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棉花消費量預估
對于大部分研究機構、棉花企業和棉紡織廠而言,想要判斷2014/15年度國內棉花價格的走勢,可能出現的高點和低點以及賣出、買入機會,2015年中國棉花消費能力是個不得不提,不得不估算,不得不調研的數據。近日,在某棉花業內會議上,棉商和棉紡織各機構就2014/15年度棉花消費能力問題展開了辯論,討論到最后,業內比較認可的數據在650-750萬噸,而一些機構仍堅持消費低于600萬噸,主要考慮依據是2014年外棉進口量+收儲后市場剩余的2013/14年度皮棉+國儲棉競賣成交數量(不計工業庫存變化)。筆者認為,2014/15年度中國對棉花的消費盡管并不樂觀,但也不必過分悲觀,全年度消費突破700萬噸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一是棉紡織業作為中國實體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美元升值和國內經濟形勢下行壓力增大,國家需要加大信貸扶持力度、提高出口退稅幅度以及解決“兩稅合一”問題。2012-2014年,中低檔訂單向原料、人力、稅收成本等更低的東南亞、孟加拉甚至西非國家轉移,中國紡織、服裝“被升級”轉型,而國家對于紡織基礎產業的支持力度也大幅減少,對貿易出口型企業的支持加大。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2年中國紡紗錠數約1.2-1.3億錠,直接、間接解決勞動力就業5000-7000萬人,1月份以來,美元強勁升值,人民幣貶值加速,紡織品服裝等行業出口困難上升,接出口訂單成本提高10%以上,因此如何破解成為問題的關鍵,除了信貸資金扶持還需“多管齊下”來切實幫扶企業渡過難關,否則棉紡織服裝行業出現問題,整個社會就業、安定面臨的壓力都不小。 二是國內外棉花價差持續縮小有利于棉紗、坯布等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由于2014/15年度印度國內繼續執行“籽棉最低收購價”托底政策,截至1月20日印度棉花公司(CCI)收購總量為84.72萬噸,由于成本支撐,因此印度國內棉花S-6的出廠價在63-64美分/磅,棉花加工企業已處于虧損狀態,即使CCI拋儲2013/14年度皮棉,對行情和市場的打壓力度也比較有限。而據USDA統計,截至1月15日,2014/15年度美棉的簽約出口進度已近90%,ICE期棉后市或面臨交割壓力,在澳大利亞高等級棉花已所剩無幾的情況下,美棉可供中國企業選擇的空間也已非常有限,因此ICE期棉下滑壓力逐漸稀釋,預計ICE期棉、外棉現貨的漲幅將明顯大于國內棉花,內外棉差價很可能縮小至800元/噸甚至500元/噸以內。另外,由于2014年棉價大幅下跌引發包括美國、中國、印度以及其它產棉大國農民“棄棉種糧”的熱情快速升溫,一旦2015種植面積大減受到資金和市場的聯合炒作,國內外棉價很可能聯袂上漲。 三是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大量的資金將逐漸回歸實體經濟,完成產業升級、結構轉型的棉紡織行業將煥發“第二春”,繼續做出口創匯的排頭兵。紡織服裝業從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向內陸、新疆等省市甚至東南亞、孟加拉等低成本國家轉移是發展的“必然階段”,畢竟任何一個行業、產業不可能始終處于“黃金十年”。自2012年以來美國、土耳其、中亞等國棉紗開始向中國織造、貿易商傾銷,實體經濟“空心化”已日漸突出,大量的資金轉向房地產、金融、基建等,加上從種子公司到棉農一切向“產量”看齊,但皮棉品質、內在指標以及“三絲”等頑疾始終沒有得到正視和解決,因此隨著房地產行業面臨深度調整,金融融資等規模萎縮以及CPI、PPI全面放緩,資金回歸實體經濟才是中國經濟快速走出“泥沼”的唯一辦法。而作為解決90%以上就業的中小企業必將迎來第二輪發展契機,中小棉紡廠、織布廠遍地開花并非奢望,屆時棉花價格或將經歷止跌、企穩、反彈“三步走”。 四是化纖大量替代棉花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只是階段性的產物,棉花消費需求并不會被滌綸短纖、粘膠短纖所左右?;w紗、化纖坯布和面料出口和內銷是否有大的增長,至少從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來看,滌棉紗、滌棉坯布產量和出口量并未有較大幅度好轉,倒是一些電子銷售平臺充斥假貨而欺騙消費者,全棉產品訂單被調換成滌棉、滌粘、棉粘等產品交貨,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另外,紡棉紗的設備用來紡化纖紗、混紡紗需要進行設備調整和資金投入,紡企需要充分考慮得失,而且化纖行業的競爭也已經很激烈,入市站穩并不簡單,棉紡廠肯定要“三思而后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