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目標價格公布 專家激辯執行風險
4月初,發改委公布了新疆棉花的目標價格。這意味著,始于2014年的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正式啟動。但是,當前補貼的實施細則并不明確,如何測算補貼額度,如何確保農民收入不降低,配套措施怎么定,都存有不確定性,亟待解決。 4月11日,在《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2014)》發布會上,來自發改委、國務院研究室、農業部的相關官員和中國社科院農村所專家對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的執行風險表示疑慮,并有深入討論。 2014年初,中國決定改革實行10年的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制度,試行“目標價格補貼制度”。此后,新疆的棉花、東北及內蒙古的大豆被納入首批試點范圍。這是中國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新措施。4月5日,發改委公布了2014年棉花的目標價格:每噸19800元。 據發改委解釋,目標價格政策基于市場形成農產品價格,并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當市場價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國家不發放補貼。 按新的改革方案,當棉花市場價低于目標價格時,政府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價收儲,而是讓棉農先按市價賣出,然后針對目標價與市場價的差額,由政府補貼新疆棉農。2013年,官方對棉花的“臨時收儲價”為每噸20400元,較今年的目標價格下降600元。 對此,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方言說,棉花目標價格方案在征求意見時,新疆有關部門一直存在疑慮,并表示“不好說”。言外之意,實行目標價格補貼后,新疆棉區的農民收入可能下降。 方言認為,這個“不好說”其實隱藏了多層含義,目標價格出臺只是第一步,而關鍵的問題是誰來收購。對新疆棉花而言,最大的問題是運輸距離,加上局部地區還不能使用農機,棉花的用工成本較大,導致新疆棉花整體上缺乏競爭力。 目標價格補貼將使農產品購銷更為市場化,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在4月11日的討論會上,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就認為,“實行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是個重大的機制性轉變,應該積極穩妥推進?,F在大家心里沒底,對背后蘊藏的風險,很難做出預估。” 對此,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則表示,實行目標價格補貼后,適用農產品的范圍有多大,目標價格應該如何確定,對農民和消費者怎么補貼,都需要基于很強的數據,實行全面、科學的測算。如果基礎工作不扎實,可能會擾亂市場。 宋洪遠還指出,如何選擇目標價格覆蓋的農產品,是非常重要的。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農業消費品非常豐富。“如果都去搞目標價格補貼,沒有意義;如果搞主要的品種,到底哪些是主要的,應該怎么選?應該認真研究。” 與會專家還指出,目前,農產品價格形式多樣,比如有經貿流通價格、批發市場價格、期貨市場價格,是選擇其中一個價格作為目標價格,還是用三者的加權平均價?在確定具體價格時,是用前三年的平均值還是預測的今后三年的平均值?都需要科學測算。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認為,從最低收購價或臨時收儲價格轉向目標價格制度,對從事種植業的農民有何影響,現在還不很清楚。但是,相對于此前的最低收購價或臨時收儲價,“目標價格一定是下降的”。 他對此表示憂慮:“實行目標價格補補貼后,如果短期內種棉農民收入大幅下降,會帶來諸多問題;而且,這個影響并非僅限于試點地區,其他產棉區農民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必須要認真考慮新舊政策如何銜接。” 據黃守宏介紹,此前棉花臨時收儲價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財政補貼壓力很大。價差高的時候,臨時收儲價比國際市場價高達七八千元,低的時候也有四五千元,因此國內棉花銷不出去,目前庫存量超過了一年的產量。 對此,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方言指出,從積極方面看,實行目標補貼后,收入下降可能讓農民減少棉花的種植,有利于緩解國內庫存壓力。目標價格出臺后,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出臺相應配套政策,比如土地政策、銀行貸款、相關保險等。 黃守宏更是表示,根據世貿組織協議“黃箱”政策,中國入世承諾的農業價格補貼、投資補貼和投入補貼不能超過年度農業總產值的8.5%,即所謂“國內支持總量”。目前,各項補貼總額還未達到“國內支持”的上限,但從長遠看,大幅增加農業補貼,應當審慎研究。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