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良性發展 紡企采購宜轉變為“訂單模式”
近日,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調查了全國范圍棉農的2015年棉花意向種植面積,調查顯示,2015年度全國植棉意向面積5408.9萬畝,同比減少915.1萬畝,降幅14.5%。其中,黃河流域植棉意向面積為1143.3萬畝,同比下降28.5%;長江中下游棉區植棉意向面積為1024.1萬畝,同比下降19.1%;西北內陸地區植棉意向面積為3187.0萬畝,同比下降6.0%。 近年來,我國的棉花種植面積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今年,國家停止收儲,實行新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但由于內地的棉花政策一直拖延到棉花采摘后才明確,目前只有安徽一個省份明確了補貼細則,導致內地棉花的購銷速度十分緩慢,棉花種植面積大幅下滑。而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因為在種植初就已明確,所以面積較為穩定。 新疆、內地的棉花種植面積相差懸殊,棉花的價格、產量也相差較大,有棉農認為,這是國家棉花政策的不同導致的。不可否認,國家對于新疆棉花的扶持力度是大于內地的,但是棉花產業發展懸殊的原因,僅僅是政策不同嗎?在不久召開的全國棉花分析會上,分析人士表示,造成內地、新疆棉花面積懸殊的除政策因素外,自身的地理、氣候條件,植棉技術的發展程度以及管理模式、生活理念的不同,同樣是造成棉花產業發展懸殊的重要原因。 新疆植棉面積穩定 內地大幅下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為4219.1千公頃,比去年減少126.5千公頃。其中,作為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地區,今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235.1千公頃至1953.3千公頃,占全國的比重從2013年的39.5%提高到了2014年的46.3%。而內地省份由于預期收益下降,棉花播種面積普遍減少。 在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就全國范圍2015年棉農的棉花種植意向調查中顯示,2015年度全國植棉意向面積5408.9萬畝,同比減少915.1萬畝,降幅14.5%。其中,黃河流域植棉意向面積為1143.3萬畝,同比下降28.5%,山東省、河北省、天津市意向植棉面積同比降幅在30%上下;長江中下游棉區植棉意向面積為1024.1萬畝,同比下降19.1%,湖北、湖南省意向植棉面積同比降幅較大,分別下降29.3%、23.4%;西北內陸地區植棉意向面積為3187.0萬畝,同比下降6.0%。 據江蘇鹽城棉農反映,2014年植棉的投入成本為1615元/畝(含人工工資,非租賃性質棉田,無租地費),而售棉收入只有800元左右,畝凈虧損在四五百元間,假如可獲得目標價格補貼,那么畝虧損也在兩三百元之間。 與內地不同的是,新疆地區的棉花意向植棉面積下降幅度較小,僅為5.5%。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歷史數據顯示,近10年來,新疆棉花實播面積穩中有增,2006-2010年,新疆棉花實播面積維持在2500萬畝上下,2011年以來保持在3000萬畝以上,相對平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新疆棉花產量達到367.7萬噸,比2013年增加16萬噸,增長4.5%。產量占全國的59.7%。而除新疆以外的內陸地區,棉花產量共計248.4萬噸,同比減少10.7%。 政策力度差異明顯 內地棉農“雪上加霜” 棉市不穩、生產風險較大、比較效益較差等原因造成內地棉農對于棉花的生產不積極,而補貼政策的差異,更加使得內地棉農對棉花生產失去信心。今年,新疆棉花補貼的目標價格為19800元/噸,也就是說以這個價格與市場價的價差來補貼,而內地棉農則是一刀切——定額補貼2000元/噸。目前,新疆的首批棉補已經發放到棉農手中,而內地的棉花補貼卻始終停留在政策的出臺上,沒有實際的動作。 正是這種政策的差異,造成了棉農對于種棉的不同態度。今年,長江流域沿海棉區農戶大多數每畝僅可收獲正常年景的一半產量,按現在6.2元-6.6元/公斤的報價,按平均125公斤的籽棉產量,農戶畝植棉毛收入才800元,就是把國家給的補貼全給農戶,以2000元/噸的國補標準,農戶可得補貼200元,加上800元的售棉收入,每畝是1000元。這個金額大約不足去年當地農民植棉收入的一半。所以內地大部分棉農開始考慮少種或者不種棉花。 業內人士表示,可以看出,今年新疆的目標價格補貼國家花大力氣在做,而內地相對就比較簡單,一刀切,給了2000元/噸的定額補貼,內地棉農的虧損已成事實,前期內地棉花賣到7元-7.4元/公斤,而現在因為基本上是統花,質量不好,所以賣到4元/公斤的也有,可以簡單地算出,棉農的成本是拿不回來的,這將會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地棉花的生產造成不良的影響。 提升質量是重中之重 模式改變助棉農增收 造成內地與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懸殊,除了政策因素外,質量的差異也對棉花的種植產生很大影響。近些年,我國的植棉技術不斷發展,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但是對于棉花質量問題,仍是企業吐糟的焦點。 目前,紡企普遍認為,新疆的棉花質量好于內地,而外棉的質量好于新疆。這也是造成內地與新疆棉農收益差距的主要因素。但是,即便是被認為質量較好的新疆棉,也被紡企認為“沒法用”。一位南方大型棉紡廠總經理表示,他往年采購大量的美國機采棉和新疆手摘棉,去年開始嘗試采購新疆“機采棉”,結果發現所謂的新疆“機采棉”除了含有以前肉眼很難分辨的頭發絲、異性纖維、包裝殘留物外,現在還出現了條狀甚至塊狀的異物,且很難通過前紡工藝去除。該企業把這些新的異物帶到新疆相關生產企業分析發現,竟然是由于使用脫葉劑和地膜后大量枯葉沒有落到地面,而是掛在枝杈上被吸入機器與棉花混合在一起,大量的未降解地膜都混入了棉包,形成新的污染源。 據中棉所專家介紹,國內目前的棉種科研水平與美國相比,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不至于造成國內棉花質量與其相比出現如此大的差距。目前中棉所研發了很多優質棉種,試驗田的效果也非常好,無論是棉花長度、強度、還是馬克隆值都達到了很高的標準,品質完全可以和美棉、澳棉媲美,但由于棉花生產牽涉到了很多環節,從棉種研發到吐絮、收獲、加工、銷售是一條產業鏈,假如其中每個環節都出現一點偏差,最后很有可能得到一個被放大的結果。 中國棉花協會棉農分會會長盧懷玉表示,內地的宜棉區依然適合種棉花,國家應該適當引導其種植優質棉花,不要拋棄它。他認為,無論紡織企業還是收購加工企業都應該對采購模式進行調整,轉變為“訂單模式”,即加工企業可以根據紡企的訂單需求來組織棉花的收購加工,這種方式,可以從市場出發,逐級向前逼迫棉花質量提升,棉花加工企業會需求符合訂單需求的資源,而棉農也可以利用市場的力量,不斷提高自身的收入,從而有助于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穩定棉花種植面積。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