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棉花采摘進入尾聲。跟往年相比,今年行情大不一樣,棉花產業出現“四不起”現象:投入多效益低農民種不起、賣不起,國產棉價格高質量差企業用不起,收儲棉占壓資金大逆價拋銷國家補不起。從種植、收購、儲備到生產,整個行業一條龍可用一個字概括:愁。
農民種不起——
愁明年種什么
監利縣大垸農場科技示范戶陳世平今年種30畝棉花,他粗略算了個賬:每畝成本約1025元(包括種子、農藥、整田播種、請人摘花、田租等),30畝成本要30750元。收入方面,按10月20日當地收購價,每斤籽棉2.9元,每畝產量350斤,30畝總收入30450元。兩相比較,還虧300元。
陳世平說,種棉20年,今年情況最糟糕,“確實種不起”—耗時長,從4月份播種到11月份采摘完畢,種棉周期8個月,工序多,成本高,連他這種示范戶都虧本,其他農民虧得更多。
荊州市棉花協會統計,全市種棉成本平均每斤3.5元,收購價低于3.5元農民就虧本。大垸農場去年棉花面積12萬畝,今年5.8萬畝,減少50%以上,很多農民都改種黃豆、芝麻、玉米等,依然虧本。大家都在犯愁:明年種什么賺錢?
農民賣不起——
軋花廠收不到花
公安縣埠河鎮晶發棉業是省發改委定點布局的400型軋花廠,到了10月收花高峰,廠內卻冷冷清清。昨日,該廠過磅員、幫運工坐在板凳上聊天,軋花車間落滿灰塵,廠長何昌達介紹:“10月1日開秤,到20日收不到70萬斤花,去年1天就收70萬斤。”
北閘村3個棉花販子拖了一車花來賣。販子陳金國說,農民賣不起,都在等漲價。
16日,公安縣棉花協會開會,9家400型軋花廠都沒收到多少棉花,大家非常著急。荊州市棉花協會負責人軒慎啟說,全市37家400型軋花廠,今年幾乎都沒開車軋花。何昌達說,軋花廠收不到花就要關門,他們廠是國家扶持企業,現在還沒走上正軌,就要面臨倒閉。
企業用不起——
愁價格愁質量
眾和紡織公司是荊門最大紡織企業,一年用國產棉6000多噸,眼下因原料成本高,企業效益不佳,基本處于保本經營狀態。
公司副總經理呂寧介紹,往年國家對皮棉采取配額制,比例是4:1,即棉紡企業用4噸國產棉,才允許用1噸進口棉。今年國產棉價格17250元/噸,進口棉價格是14750元/噸,相差2500元。國內棉紡企業用高價國產棉,出口產品與印度、越南等紡織企業競爭處于劣勢,導致很多企業虧損倒閉。
洪湖市經信局負責人介紹,洪湖市6家棉紡企業今年全部關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料成本太高用不起。
成本高迫使企業轉型。眾和紡織去年就用纖維代替棉花紡紗。今年國家取消臨時收儲對棉紡企業算是利好,能到市場買花,但國產棉品質差,可紡性不高。
國家補貼不起——
庫存棉花成包袱
公安縣銀都棉業公司是國家定點收儲企業,現庫存6.3萬噸皮棉,相當于公安縣全縣兩年的產棉量。
公司倉庫內,打包的棉花整整齊齊堆放到屋頂,有些棉花包上還標注著“2012年”日期。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國家取消收儲政策,倉庫沒收1斤花,國家每年撥付保管費630萬元。
荊儲棉業也是國家定點收儲倉庫,負責人熊傳枝介紹,目前全國庫存1100萬噸,國家每年撥付保管費110億元。而且,國家過去3年為保護棉農利益而高價收儲棉花,每噸皮棉2萬元,比進口棉花還要貴6000多元。這些棉花多放一年,質量就差一個等級,國家損失巨大,政府企業都在愁如何甩掉包袱。
“四不起”現象背后——
政策與市場疊加
軒慎啟介紹,目前國家棉花庫存1100萬噸約占全球60%,按照世貿協定,2014—2015年還要進口200萬噸,國內每年棉花消費量900萬噸,供給嚴重過剩,故國家今年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市場與政策疊加,價格下行,傳導至整個行業,產生“四不起”現象。
因此,種植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今年春,省農業廳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農業部門指導農民不種或少種棉花,國家政策調整信號非常明確;產業升級也迫在眉睫。比如監利縣今年新投產的盛源紡織,花巨資從德國進口全球先進氣流紡設備,自動化程度高,22臺機器只需2人看管,大大降低生產成本,產品出口到了歐美等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