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后期的自然條件適宜于棉花的生長發育,各地棉花生長進展較快,長江沿線許多棉區已有棉花吐絮報告。面對行將上市的新棉,收購企業表現得并不積極。在江蘇鹽城,投入整理修繕棉花收購加工設施設備的業主或企業并不多,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的收購企業也明顯不及往年,主動詢市探價的企業和農戶也較少。為何會出現如此情況呢?
首先是植棉面積逐年減少而收購加工企業保有量過剩。棉花的實際種植面積比預計和上報的要少,棉花生長發育定型后,在傳統棉區可視,已難見大片棉花,過去的百畝、千畝棉花連片種植區更是少之又少。有不少地方的棉花種植在田邊、河溝清坎上,有的棉田中還套種有瓜蔬、芝麻、大豆等其它植物。江蘇東臺、大豐等地過去大面積植棉田塊如今正逐步被設施大棚、養殖棚戶所取代。而在以往的棉花主產區,棉市放開后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和設備早已處于嚴重飽和狀態,在過去幾年的棉花生產面積滑坡、市場疲憊的形勢下,多數收購加工企業或成年關門不收、或所收無幾,入不敷出。在這樣的產銷形勢下,收購企業及個人已不寄希望于靠攬收更多的棉花來生財致富,更多擔心于能否收到足以加工成批的籽棉。所以,在棉花主產區,一些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加工設施技術不精,管理流程不具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棉企或個體加工業主對棉花收購加工表現得不盡積極。
在生產者方面,期初售棉已表現得越來越具觀望色彩,大多數農戶喜歡在交售中后期,選定可以認可的棉價,多數交售給比較熟悉的廠家或個體戶,這種售棉方式也促使從事棉花收購加工的企業和個人調整原料組織結構形式,努力控減收購費用,降低產品生產成本。
其次是對價格和市場難以把握。今年盡管仍實行收儲棉政策,但在主產棉區,不是所有的棉企都具有參儲資格。江蘇大豐擁有棉花收購、加工、經營的大小棉企不下于200家,2012年參儲企業只有9家,其余企業大多數成這9家棉企的“二傳手”或小打小鬧的經營者。雖廣大的企業在收儲政策指導下收購加工經營著棉花,但對于市場走勢的心理忐忑終究難以改變,因國內棉花市場與國際棉花市場不相匹配是眾所周知的,國家也不可能以持續收儲的辦法一輩子“托舉”著棉花產業,所有這些信息走勢,都是棉花產銷走勢的市場信號,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棉企還膽敢象幾年前那樣大肆收購壓庫,指望日后發威生財。據對鹽城少數棉花企業人士的咨詢了解,因為對價格和市場的難以把握,現在無可奈何的企業很多,除了糾心于數量不足外,今年新棉價格走勢也很難預料。
就目前而言,籽、皮棉報價幾乎沒有大的變化,即328皮棉公檢到廠價19500元/噸左右;328級籽棉收購報價4.50元/斤左右。若棉副的價格仍居于高位、今年收儲價又稍高于去年,今年新棉收購價起步價應當不會低于4.60-4.80元/斤,但有多少企業能率先開價收棉?從企業保收盈利的角度看,“寧低不抬”是收購加工企業的普遍心態,“低就不賣”又必然是生產者的態度,如此一來,購銷間的“拉鋸戰”無疑將現。棉副價格會“挺”至何時,萬一在籽棉交售利俏的當口“咣啷”急轉,籽棉價格會迅速掉落;再說,眼下尚算平穩運行中的棉市萬一有什么取代“收儲”的新政出臺,棉市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都很難說定,如此這般,會使投入巨資收購的企業承受重壓,無伎可施,據悉這一點是當前多數中小棉企持觀望態度,并不急于投市收購加工棉花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而外,棉花產銷低沉因素、現狀還有很多,希望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廣大棉農朋友也應關注市場,適市適期售棉。各涉棉產銷地方政府要研究可行措施并盡早落實,以切實做好今年新棉收購加工工作。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