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低迷使國內棉花政策左右為難
對于棉花市場而言,在承受外圍壓力之外,還有自身難以言表的各種難處。首先是全球下游紡織消費疲弱,導致庫存高企。 對于產銷和庫存數據的預測,美國農業部和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各有不同統計口徑,但觀點基本一致。 美國農業部從2012年開始,就已經連續多次在月度供需報告中對庫存數據做了比較大的上調。2月供需報告中對全球庫存1323.2萬噸的預測,調整到3月報告中的1356.9萬噸,再到4月供需報告中的1438.6萬噸。 其中,4月報告中主要將印度的期初庫存上調76.2萬噸。5月份的供需報告繼續上調全球棉花的期末庫存,下調棉花消費量。中國的庫存消費比高達68.4%,多次調整過后,美國農業部對2011/2012年度全球消費預測前后相差250萬噸,其將中國消費量調減120萬噸至900萬噸出頭。 由于中國去年啟動的棉價保護政策,導致大量外棉向國內集中,中國國內庫存問題更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則預測今年中國庫存達到500萬噸,同比翻倍還多,但全球其它國家地區庫存增加14%左右,為810萬噸。 低迷的國內紡織需求和高位的庫存數據,使國內政策制定者左右為難。 一方面,進口棉貼水情況從去年就開始了,并一直持續到目前。內外價差高達數千元,中國進口放量。發放不發放進口配額,是一個令國家頭痛的問題。 發放配額,外棉價格獲得穩定支持,那從去年開始的國家政策價格保護的就不僅僅是國內棉農,大量的進口使得中國出錢出力成了經濟低迷下全球棉農的救世主。 這筆生意,怎么算都是吃虧的。大量的進口庫存,如果能運轉起來,經歷一段時間高成本的消化,始終也能回歸向下游消費轉移。 但問題是,低迷的下游并沒有提供這樣的機會,就像啞巴吃黃連一般,收進如此多的棉花,日后如何消化也是個問題。如不發放配額,國內紡織企業使用成本高的棉花,面對人力資源更為廉價的主要競爭對手如東南亞等國,國內企業也是吃虧。 更不用提別國如采用零關稅或其它支持進口棉花的措施,使企業采購成本進一步降低,進而拉大我國與其它國家棉紡成本的差距了。對農民的收儲承諾,政府不能失信。一邊是棉農收益,一邊是紡織企業的利益,恐怕難以兩全其美。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