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配額難求 進口棉仍是搶手貨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3月,我國棉花進口總量為52.88萬噸,環比增加15.01萬噸,增幅為39.63%,但同比減少9.55萬噸,減幅為15.3%。從今年一季度看,我國累計進口棉花136.51萬噸,同比減少20.22萬噸,減幅約12.9%。但從前兩年的進口數字看,2011年和2012年兩個自然年度棉花累計進口量分別達336.50萬噸和513.77萬噸,同比均大幅增加。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經過前兩年大規模進口棉花后,預計本年度棉花總進口量將降至350萬噸左右。 配額難求 我國棉花價格與國外一直存在較大的價差,2011/12年度,由于國際經濟環境不景氣,下游需求疲軟,國際棉價持續下跌,而國內由于收儲政策的托底,國內外棉價形成5000元/噸以上的價差,最高時價差達到6000元/噸。近段時間,國內外棉價差有所收窄,但仍徘徊在4000元/噸左右。對于棉紡織企業來說,能否拿到棉花進口配額,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本,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很大。但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大多數的紡織企業都表示很難或僅能拿到少量的配額。 每年棉花進口配額的分配,都是由國家發改委來指揮操作。根據國家發改委2012年文件,有條件申請棉花進口配額的企業包括國營貿易企業、2011年有進口實績的企業和紡紗設備5萬錠以上的棉紡企業。但是“分配原則”一項卻并不明朗,文件稱“將按照申請者的申請數量、歷史進口實績、生產能力和其他相關商業標準進行分配”。山東某紡織企業的總經理助理謝小軍對記者很無奈的說:“國內棉價這么高,經營的好壞就是看能不能拿到配額,但沒人告訴我們到底是怎么分的。” 對于此前傳出的企業拍得一噸儲備棉將獲得相應的1/3的進口滑準稅配額,目前并未找到正式文件。而且對于每年滑準稅配額的發放數量和時間,企業都表示無從得知。 記者在采訪一些棉紡織企業時了解到,因為配額難求,很多企業只得花錢去找那些有配額的企業購買。如今在業內,進口配額的買賣已不是新鮮話題,轉讓價格在3300元/噸左右。 不受歡迎的儲備棉 雖然加上購買配額的“手續費”,進口棉和國產儲備棉價格已相差無幾,但不少國內紡織企業對于參加儲備棉競拍的積極性并不高。有紡織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投放的儲備棉等級不高,而且有很多是陳棉,質量難以滿足生產需求。山東一家紡織企業的總經理吳先生表示:“拍下來的國儲棉有一部分等級虛標,實際并未達到要求,而且有的棉花三絲很多。”另有紡織企業透露,由于儲備棉往往是優劣摻雜在一起賣,也沒有標明是機器采摘還是人工采摘,企業后期生產配棉非常不方便。 此外,據記者了解,紡織企業競拍儲備棉需要巨額資金。據紡織企業負責人介紹,基本上每捆棉花都要用到上百萬的資金,而且成交后5個工作日就必須將貨款匯到中儲棉總公司,對于企業的資金周轉來說是個不小的壓力。但很多情況下貨款給付之后,棉花還遲遲無法到位,因為出庫和運輸等環節都需要耗費時間,對企業開工造成一定影響。 據記者了解,針對紡織企業提出的用棉問題,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和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已發布公告,決定調整儲備棉工作有關政策規定。據悉,此次政策調整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等級棉短缺的問題,但對于棉花質量參差、得不到進口配額等問題,仍未出臺相應的解決方案。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