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收儲的即將結束,目前各地籽棉收購加工進入“掃尾”階段,棉花加工企業也在“盤點”贏虧。“今年沒賺什么錢,剛剛保本。”這是河北保定地區大多數交儲企業的心聲,某企業趙總介紹,前兩年,幾乎所有交儲企業都能賺個“盆滿缽溢”,他們也在棉花加工、交儲進程中嘗到了甜頭,“利潤率20%以上,一天加工二三十萬斤,想不賺錢都難。”趙總對當年的輝煌仍然心存向往。近日,他們企業已停止了收購,核算下來本年度企業純利潤不到11萬元,利潤率低于5%,這給趙總和他的股東們極大打擊,很多人失去了對棉花加工業的信心,停產轉產的聲音此起彼伏??墒勤w總心理明白,棉花加工廠是他的全部心血,建廠之初他東挪西借與他人合股,才有了這家工廠,哪能說不干就不干。
對于本年度大多數交儲企業沒有賺錢的根本原因,趙總認為不能全部歸咎“低迷的棉花市場和收儲標準的提高”,其實根源還要在企業自身找原因?,F在棉花加工企業仍存在三大弱勢:一是400型企業自建設之初,即主要依靠國家的收儲政策贏利,造成對政策的依賴太強,政策方面一旦有風吹草動,企業就無法自處;二是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市場意識、棉花檢驗水平不夠,這讓當地多數的棉花加工企業在硬件上雖然達了標,但在“軟件上”只是剛剛起步;三是在應對資源減少方面經驗不足,本年度,當地棉花資源量少質差,不少交儲企業因為“無棉可收”,生產經營處于半停滯狀態。四是企業的融資能力不強,資金緊張制約了企業發展。要想在薄利時代生存下來,企業除了呼吁政策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謀求自救。
通過對當地重點棉產縣了解,400型企業經過2012年的“痛苦掙扎”之后,基本有兩個選擇。一是大約40%堅持退出棉花市場,改做別的生意;二是部分企業堅守。這些堅守企業80%正在加緊“自救”,以求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生存下來。首先,擴大生產規模,把觸角伸向200型企業,讓一些小企業成為星羅棋布的“收購站”,在當地棉花種植面積持續減少的背景下,保障“有棉可收”。某企業負責人說,他們共與他周邊的滄州、保定、邢臺以及外省部分的縣市的20多家200型軋花廠簽訂了“供貨合同”,準備在下一年度一顯身手。其次,加強業務培訓。企業通過到成熟企業參觀學習、積極參與當地棉花協會和政府組織的業務培訓以及與下游棉紗廠進行一些業務交流,打造企業的“軟實力”。第三是部分企業到外地設廠。
據了解,一些資金比較充裕的企業紛紛到新疆地區投資設廠,一是看重那里優質的棉花資源,二是國家對新疆棉的支持政策。第四是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證來年棉花收購款足額夠用。市場認為,在未來的幾年之內,除新疆之外的內陸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將會持續減少,而下游棉紡織行業也將遭遇重大挑戰,處在夾縫之中的棉花加工企業的優勝劣汰將會加速進行,自然選擇法則要求企業做強自身,更具活力和競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