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 有人歡喜有人憂
提起漲價,消費者最為頭疼。很多人聽的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工資不漲物價漲”。從2011年開始,人們會發現商場的服裝價位已經不是百分之幾的增長,更多的是百分之幾十、甚至百分之幾百地“瘋長”。外行看到的是價簽,口里說的都是抱怨;行業內的人們則面對著各種壓力的緊逼,除了搖頭只能繼續漲價。 對于漲價,消費者有話說,企業有話說,專家也有話說。在蛇年新春過后,本網將眾家之言匯集在一起,從發表的不同言論中,也能看到不同群體對于漲價的不同看法。 如果問導致服裝價格上漲的最大主因是什么,從宏觀層面上很多人會說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是主因,而棉花價格的大起大落無疑在其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及副會長高勇,請他們就國儲棉問題和棉花價格波動對企業的影響作一個深度的剖析。 “2012年整個紡織工業的發展并不容易,而棉花問題依舊是去年的大問題,棉花、化纖的價格一路上漲,再加上生產成本、人工成本等一系列成本的上漲,終端產品的價格也越來也高,要求行業轉型、調整的聲音一直沒斷過。”王天凱對于2012年的成本上漲給出了一個答復,“所以我們一直在說,希望大企業做大做實做強,中小企業做精做專做特,這樣企業才有競爭力。” “我國現在的棉花用量占全紡織工業用量的四分之一,但因為近兩年棉花價格大漲,跌的時候又有國家托底,導致現在國內的棉花價格比國際價格要每噸高出6000元。如果用高價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就沒有了競爭力;如果不用,企業又沒有棉花用。但沒有棉花,行業還是要繼續前行,很多企業開始改用化纖,這樣和國際市場的差價能保持在1500元~2000元人民幣,這中間就有了強大的競爭力。”高勇談到棉花,語氣就顯得有些沉重。 高勇說,國內棉價一度攀升到每噸33000元人民幣,后來就開始猛跌,國家為了穩定棉農,開始實行托底價格,政府最后出臺了19800元的托底價,這才穩住了棉花市場,但當時的國際棉價已經跌到了11000元,相比之下,國內巨大的高價棉庫存開始讓國家和企業有點吃不消。 “近期政府想擴大國儲棉放儲,因為接近1000萬噸的國儲棉,再加上倉儲成本、運輸成本,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用棉狀態。所以政府計劃放出300萬噸國儲棉,可到目前(2013年2月初)放儲僅有30萬噸。因為紡織廠無法接受19000元的放儲價,即使企業的棉花吃干了,也不敢買,所以就目前來看,關于棉花的種種問題在2013年仍然會持續。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分析,由于國際棉花市場整體仍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2013年國際棉價缺乏大幅回升的動力。而由于棉花臨時收儲繼續實行的概率較大,2013年國內棉花價格仍將保持高位,內外棉價差問題仍將繼續存在。目前內外棉價差高達6000元/噸,僅依靠紡織企業自身調整很難徹底化解價差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從政策層面采取措施有效縮小內外棉價差,緩解棉紡企業競爭壓力,將成為影響紡織行業運行的重要因素。 其實綜觀整體層面,導致服裝價格上漲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漲,還有人工成本、生產成本、渠道成本等各項資金的層層加碼,在中國紡織服裝的供應鏈環節上,上游每一環的加碼都最終沉淀到終端產品上,而最終買單的都是消費者。消費者買不起,所以又開始上漲人工成本、生產成本,最終成為了一個連年上漲的怪圈。 “我們不得不說,在2012年經濟環境如此不濟的一年,我國的衣著類內需比例是83%,而且在2013年還會有所提升。近兩年出口不會有太大提升空間,內需市場將會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高勇說,國內城鎮化率提升,就會增長購買力,一個地區的人均GDP超過3000元,衣著類消費會有很大提升;而當人均GDP到達5000元~6000元,衣著類消費又有很大提升。“這是衣著類消費提升率為什么始終高于全國消費品的原因。”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