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業探戈怎么跳?
隨著紡織產業西移,新疆正在完成由種植基地向紡織工業基地轉變,建成中國重要的優質紡織品生產基地,新疆棉業的舞步無疑會更富激情。 可棉農們無從知道,期貨、產業政策轉變,是如何攪動棉花產業的,但身邊的改變,將他們拽進一場難以拒絕的“棉業探戈”。 棉業探戈怎么跳? 5年來,北疆棉農范有新的生活就像一場夢幻般的探戈。 在經歷了2009年棉價低迷后,2010年,鄭州期貨交易所的棉花價格達到了23932元/噸,創國內10年間最高紀錄。就在范有新準備來年擴大種植面積的時候,2011年,棉價直線下跌,此后國家實施托市收儲政策,棉價趨于穩定。 現在又到了棉花收獲的季節,盡管新疆是產棉大區,棉花產量占全國50%以上,然而在棉價倒掛的背景下,過高的國內外棉價差,讓坐擁新疆棉山的本土紡織企業生存越來越艱難。從經濟學角度看,擰巴的棉價、較為單一的生產供給方式,讓新疆棉業處于“微笑曲線”的獲利低位。
上游: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地方機采棉艱難推行 50歲的范有新開了眼界。 10月15日,轟隆的機器在博樂市達勒特鎮冬都浩希村來回奔忙。100多畝的棉田里,只有他和老伴的身影。 在這個首次使用機采棉的村落里,如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輕人都離家打工了。 范有新說,以前,至少需要雇十來個拾花工。以單產籽棉350公斤為例,人工拾花在每公斤2元,這樣人工拾花就需要700元,而機采只需200元,其間相差500元。 在他20多年的務農生涯中,棉花的種植采收正逐漸擺脫人工的痕跡。 據了解,今年全疆地方棉花的種植面積為1655萬畝,加上兵團的面積,預計全疆種植面積在2300萬~2400萬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畜牧獸醫局、林業局)農業機械化管理處(機采棉辦公室)處長丁衛東介紹,今年兵團棉花機械采收面積繼續增加,將突破520萬畝,占兵團棉花種植面積的58.9%。在“十二五”末,全兵團機采棉將達到80%以上。 然而,地方機采棉的推廣卻很艱難。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經濟作物科科長賈爾恒·伊力亞斯說,這源于在收購價格上缺乏統一標準。機采棉會造成棉花纖維長度變短,每毫米的變化都影響棉花品質,從而影響價格,即所謂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目前,全疆各地都在摸索機采棉收購標準。范有新所在的博樂市,將每公斤機采棉省下的0.5元,用于補貼加工企業的車間、設備改造。這不僅是賈爾恒·伊力亞斯一人的擔憂,今年7月舉辦的“2013棉花展望論壇”,就有專家建議,盡早出臺機采棉收購、加工等方面的標準,對機采棉產業予以扶持。 距離范有新家400多公里的昌吉,今年已使用GPS定位播種。自此,新疆棉花實現了從播種到采收的全面機械化作業。 賈爾恒·伊力亞斯介紹,GPS定位播種,日播種棉花300畝,1000米長的播行垂直誤差不超過2厘米,接茬準確率達到2.5厘米,“一眼望去,猶如士兵列隊,田間管理時,不易傷苗”。 這不僅為機械化采摘創造了條件,更重要的是節約成本。
中游:棉花分級提高質量提高競爭力 今年,范有新家的棉花單產平均每畝是260公斤(籽棉)。受氣候影響,全疆棉花產量略低于去年。這意味著,即使實現了機械化,如果想擴大收益,棉花加工品質亟待提高。 在國家棉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書記王新江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全疆棉花種植示意圖,上面可以清晰反映出新疆棉花的種植情況。范有新所在的博樂被一片紫色所覆蓋。 根據國家棉花優勢區域布局規劃,新疆11個地州規劃為南、北、東三大棉花優勢區域,包括巴州、阿克蘇、喀什、克州、和田等地,重點建設南疆優質陸地棉、長絨棉區和北疆、東疆優質陸地棉區。 采收結束,范有新將這些籽棉送往軋花廠,變成皮棉后再由國家統一收儲,賣給紡織企業。 長期從事棉花病蟲害防治研究的新疆農科院研究員李號賓說,棉花實際上是多年生植物,只有跟著它不斷成熟、不斷采收,才能達到品質接近(長度、色澤、成熟度一樣)。而“我們按一個時間季度,統一采收放在一起,造成棉紡廠不好區分,質量區分不明顯,影響紡紗質量”。 目前的情況是,棉花收購多為混收。9月1日起,儲備棉收購執行新標準。新標準更加注重棉花的內在質量,現在實行的是顏色級,共有13個級別,4個類型,比以前的標準更廣。 據自治區經信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疆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半數虧損。持續近三年,新疆紡織企業用不起新疆棉,矛頭直指棉花收儲政策。 其實,從1993年開始新疆棉花面積、單產、總產、質量、調出量都保持全國第一。其中調出量一直保持在60%以上。這一切表明,新疆有著豐富的棉花資源。 新疆棉花生產的總體思路是,新疆“十二五”優質棉基地建設計劃總投資14.13億元,將棉花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左右,總產量保持在300萬噸左右,平均單產達到125公斤。 王新江認為,目前畝產皮棉最高可達200公斤,可挖掘的空間不大。他將“微笑曲線”用在棉花產業的解讀上。 這條類似微笑嘴形的弧線,從左到右分別是技術、專利,中段為組裝、制造,右段為品牌、服務,而曲線代表的是獲利,微笑曲線在中段位置為獲利低位,而在左右兩段位置則為獲利高位。 遺憾的是,新疆恰恰位于“微笑曲線”的中段。
下游:棉花產業轉型增加棉花附加值 以上種種表明,新疆雖是紡織服裝業的原料大省,但改革開放的30多年以來,始終都在賣低附加值的產品。 新疆棉花協會秘書長汪燕平分析,新疆棉花產業鏈過短,造成了大量的附加值流失。棉農辛苦大半年種出的棉花送到軋花廠,經過粗略加工,就直接賣到內地,而把棉花紡成紗、織成布、做出成衣的內地企業卻一層層吃盡了棉花的利潤。 提高附加值,成為新疆棉花產業沖破瓶頸的突破口。 王新江和同行們探討,希望通過種植基地向紡織工業基地的轉變,圍繞紡織服裝業發展提供專用棉。反過來,進一步帶動原料生產,相互促進。 這與新疆壹俐綺服飾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力空的設想不謀而合。 內地的服裝行業,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成熟的產業鏈。從原料市場、專業化的輔料市場到包括針織在內的各種設備、再到與之相關的專業培訓市場,“甚至是一個拉鏈都有相應生產方來替你完成”。 在他看來,以上種種缺失,削弱了新疆棉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使棉花生產經營者陷于被動境地。 讓王新江為之一振的是,《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促進百萬人就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已完成。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區紡織服裝產業工業總值達到1635億元。 按照規劃,以市場拉動產業,將建設“兩城七園一中心”:兩城包括石河子紡織工業城、阿克蘇紡織工業城,七個園區以及烏魯木齊國際紡織品商貿中心。并逐步完善產業鏈,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紡織產業,建設新疆西部服裝產業工業園。發揮長絨棉基地的優勢,和內地形成差異化競爭。 這讓穿梭于棉田間的范有新有些興奮,以前他總是跟別人“起舞”,當明年的探戈曲聲響起,他至少知道該向前還是向后。 結束語 棉花產業必將拋棄費時費力的人工采摘,實現機器化種植,而這只是棉花產業變革的第一步。在全球化棉花產業體系中,新疆棉花產業還需更多思考和實踐。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