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紡企第二步 儲備棉或拋售在即
消息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在8月27日的一場內部會議上初步決定,下周一也即是9月3日開始,將拋售2011/2012年度的儲備棉20-30萬噸,競拍底價為18500元/噸,每次競拍加價20元。 上述消息未經國家發改委證實。 該人士同時證實了40萬噸進口棉配額已經下發的消息,不過他提醒,這40萬噸增發的進口棉配額僅僅只是加工貿易配額,因其棉花和制成品均不能在國內市場流通,此次配額增發對市場影響極為有限。 這些政策選擇在10月新棉大量上市前出臺,旨在增加市場供給,緩解紡織企業壓力。根據海關總署此前公布的數據,紡織服裝的1-7月累計的出口額已經全面逆轉為負增長,其中7月的出口額同比下降了8.1%。 本報記者獲悉的一份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百家骨干棉紡企業的調研顯示,至少30%的規模以上企業已經限產,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因用棉成本過高不得不停產,絕大部分企業每生產一噸純棉紗虧損都超過2000元。 當前滑準稅配額的進口棉到港價格,已經比類似規格的國內棉價格每噸便宜了約3200元,關稅內配額的進口棉與國內棉差價已超過4000元。 試探性拋儲 相較于國儲手中逾400萬噸的儲備棉,20-30萬噸的拋儲更像是對市場反應的試探。 分析師汪前進說,9月新棉花開始零星上市,但當前距離10月的新棉全面上市仍有1個月時間,8、9月份被認為是棉花青黃不接、用棉最為緊張的時刻。而此刻的政策思路就應該增加市場的供給。 如何增加供給?擺在決策者眼前的有兩個選擇,其一是增發進口棉的配額,其二是拋售國儲棉。 汪前進說,考慮到2011年度(2011年9月-2012年8月)的棉花收儲以及此前國儲水平,估計中國儲備棉總公司當前手中的國儲棉有400多萬噸,其中外棉約100萬噸。根據此前已經公布的收儲政策,9月后新年度的棉花保護價敞開收儲就會啟動,“此刻選擇拋儲,緩解國儲壓力,而不是增發一般貿易配額,顯然更符合現實狀況。” 2011棉花年度中國棉花產量為730萬噸,截至7月,該年度已進口棉花514萬噸。 不過下游紡織企業更希望政府增發進口棉配額。廣東一家大型棉紡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拋儲的定價尤為關鍵,18500元/噸的競拍底價與當前國內棉現貨價格相當,吸引力不大。 國內外棉價的巨額差價,吸引了國際和國內棉商,他們將大量的進口棉囤積在黃島港等港口的倉庫。汪前進說,保守估計,當前至少還有100萬噸進口棉仍囤積在港口,如果配額不下發,這些棉花可能陸續轉運至東南亞等地港口。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累計發放配額約300萬噸,除了89.4萬噸的關稅內配額,其余均為滑準稅配額,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配額中加工貿易配額的具體比重。 內外棉這一巨額價差與中國政府的收儲托市有關,全球棉花增產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加劇以致棉花供需嚴重失衡,包括棉花在內的大宗商品出現了金融危機之后范圍最廣、幅度最大的一次下跌,美棉價格一度比去年同期下跌接近50%;而去年9月至今年3月中國政府的收儲托市,不僅穩定了國內棉價,亦部分穩定了國際棉價。 紡服主要指標惡化 事實上,紡織服裝行業一直呼吁政府增發進口棉配額,緩解當前國內高棉價壓力。上述廣東紡企負責人告訴記者,內外棉的巨額價差削弱了中國紡織服裝的國際競爭力。“對比印度、孟加拉等競爭對手的用棉成本,中國紡織服裝在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等因素外,又多了一個利空因素。”他說。 數日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半年形勢分析會上再度觸及這一話題。該協會產業部人士預計,原料價格仍將是影響行業運行的首要因素,國內外棉花價差大的問題如不能有效緩解,棉紡企業效益惡化的情況將更加突出,并將繼續對產業鏈上下游及終端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根據分析會的通報,紡織工業多項指標都在惡化:1-7月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了11%,比上年回落了近19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持續負增長,1-7月下降了9.4%;上半年的行業利潤同比下降近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超過40個百分點。 汪前進說,最為關鍵的兩項指標是出口和內銷,“為什么說紡織服裝當前的處境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嚴峻?就是因為2008年出口引擎雖然熄火,但企業尚有內銷市場支撐,而現在是出口、內銷兩頭受阻。”他說,當前內銷額的增速大概在10%,但數量已經是零增,“這是多年來的谷底。” 用棉大省山東棉業人士也告訴記者,近期的調研發現,山東地區紡織企業限產、停產頗為普遍,不少行業龍頭企業也已經出現限產,行業整體開工率僅有六成左右。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