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噸棉花“積壓”島城
黃島保稅區大部分倉庫已經滿倉 主因是進區多出區少 棉商虧損最高達上億元
經歷過每噸棉花從1.7萬元飆升到3.5萬的大牛市,如今眾多棉花商們開始承受棉花暴跌之痛。作為國內第一大棉花進口口岸,當下,青島黃島港大量棉花積壓在港口,30多個保稅倉庫全部爆滿,積壓棉花高達30多萬噸。昨天,記者采訪部分棉花進口中間商了解到,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進口棉花平均每噸虧3000元,最多的達6000元。一些進口額較大的中間商虧損上億元。目前眾多進口商苦等“棉花進口配額”,一些企業積壓棉花已經半年,命懸一線。
保稅區倉庫均滿倉
昨天,記者來到黃島保稅區了解區內棉花庫存情況,目前區內棉花庫存量大,大部分倉庫已經滿倉,個別倉庫外場也有堆放的棉花,即使有客戶詢問能否放貨進來,倉庫也沒有足夠空間再接貨。
“最早的貨是去年就進來的,到現在已經一年了。”某倉庫倉儲部負責人說,存放半年的更多,這些棉花都是在價格高位進來的,高的能達到每噸2.4萬。而現在國際棉花期貨的價格每噸最低跌到了1.4萬,平均下來每噸有幾千元的損失。
在該倉儲負責人帶領記者走的幾個大型倉庫中,每個倉庫都擺放得滿滿當當,棉堆都已經達到屋頂。“這已經是棉花存放的上限了。”該負責人說,棉花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由于有火險的風險,所以不能擺放過密,需要留出一定間隔。
青島棉麻有限公司總經理杜風告訴記者,棉花倉庫要求標準高,青島地區能存放棉花的倉庫基本都存滿了棉花。即便這樣,30多個倉庫也全部爆滿,業內人士計算,目前青島港口積壓的進口棉花已經超過30萬噸。面對繼續到貨的棉花,一些中間商甚至到濰坊、淄博尋找保稅倉庫存放。
經過走訪幾家保稅區內棉花倉庫,記者了解到目前黃島保稅區庫存以印度棉居多,個別貨品質量不佳,但整體上質量尚可;西非和南非等地非洲棉花有一定庫存。此外,津巴布韋、美國的棉花都有一定存量。
棉花“只進不出”
為何棉花會大量積壓呢?據了解,造成當前大量棉花在港的主要原因在于進區多出區少。青島黃島保稅倉庫監管小組組長李建峰介紹說,從2012年1月到5月份,進口棉花增長非常大,同比增長30%左右。
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山東口岸進口棉花7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8%,而國家發改委近期發布的數據,5月份我國進口棉花達50.2萬噸,同比增幅達246.2%,今年1-5月,我國累計進口棉花258萬噸,同比增長113.8%。
“大量進口的原因主要是眾多棉花中間商誤判了形勢,在去年國家啟動棉花收儲計劃前判斷棉花價格會大幅攀升,因而下單較多。至今雖然倉庫爆滿,但仍有棉花不斷到港!”資深棉花經銷商趙先生說,2010年8元,國際棉價只有1.7萬元,后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翻倍,在2011年上半年一度到了3.5萬元一噸。暴漲的棉花價格吸引了大批民間資本入場,但隨后棉花價格急轉直下,2個月內跌價1萬多,迅速滑落到每噸2.4萬水平。隨著棉價跌破每噸2萬元,國家發改委基于國內種植棉花成本啟動了1.98萬元每噸的收儲計劃。由于國家大量收儲,棉花中間商紛紛看作是市場提振的“信號”,因而大舉下單。造成了今年上半年棉花到港量猛增。
但是大量的進口背后是紡織企業持續低迷,特別是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造成市場普遍悲觀。國內外棉花銷售都不通暢,今年發改委進口配額也發放不足。一方面是棉花源源不斷來貨,另一方面是缺少進口配額無法清關,即便少數中間商想止損出局也難以成行。正是這雙重的作用下,造成了棉花在港口“積壓”。
棉麻公司老總杜風告訴記者,目前棉花積壓的不僅僅是青島港口,上海、天津、張家港、寧波、常州等有棉花保稅倉庫的港口普遍存在積壓情況。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全國港口積壓的棉花多達七八十萬噸。
棉商套牢虧損慘重
業內人士說,棉花期貨與炒股道理相似。“滿倉套牢”直接帶來的是棉花中間商虧損。
某棉商企業操盤手小孫說,2010年到2011年,趕上了棉花大漲價,他20萬元入市賬面盈利一度達到150萬,而現在,又回到了50萬元水平,“沒賠光就算不錯了。”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下半年的每噸2萬元,到現在國際棉花期貨每噸1.4萬元(加上關稅和配額等成本國內價格1.9萬)。每噸平均虧損已達到3000元,進口上千噸的小公司浮虧就高達數百萬元。而進口兩三萬噸的公司浮虧將上億。這里面還不包括每噸每天1.5元的倉儲成本,貸款利息的財務成本。“青島有上百家棉花中間商企業,多數都在這次跌價中賠錢了。”趙先生分析說,黃島港積壓的棉花占了全國積壓量的近一半,虧損的企業也更多。目前,一些中間商已經是在苦苦支撐,等待發改委進口配額解困。
下一步棉花走勢如何呢?數據顯示,上周,棉花期貨主力合約收在每噸19090元,而國家棉花收儲價格是每噸20400元,兩者已經出現倒掛,這充分顯示出,市場對棉價的前景非常悲觀。有業內人士預測說,現在整個行業可能要面臨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還要嚴峻的挑戰。
“目前國內的棉花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雖然限制進口棉花配額可以保護國內棉農,但未來肯定會繼續向下游波及,國內紡紗企業會繼續為此買單。”趙先生說,國外的紡紗企業可以使用低價的棉花,而國內的紡紗企業只能用高價的棉花,這種棉花成本的差距一旦超過國內紡紗企業的規模優勢、人工成本優勢,國內棉紗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會降低。屆時,這種影響將是沿著產業鏈一路波及的。
是保棉農還是保紡紗企業?這些宏觀層面的問題目前已經是青島棉花中間商每天在議論的話題,而他們的命運也系于此。觀望,是多數棉商的唯一選擇。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