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共議棉花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5月17日~18日,2012中國棉業高峰論壇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由中國棉花協會舉辦的本屆論壇主題為“全球格局下的棉業可持續發展”,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印度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棉花經銷商、涉棉加工企業及紡織企業的500多名代表參加了論壇。代表們就當前宏觀經濟格局、棉花業與紡織業的形勢進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尋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論壇顯示,2012年棉花播種面積下降,形勢不容樂觀。 全國人大常委、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戴公興,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鐘勉,中國棉花協會名譽會長林乃基等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高芳主持。 在題為“樹立信心,有所作為,促進中國與世界棉業可持續發展”的發言中,周聲濤對國內外棉花形勢進行了全面分析。 周聲濤認為,面對2012年,在國際國內大環境下,中國紡織業勞動力低廉等傳統優勢正逐步喪失,亟須進行結構調整;同樣,棉花生產也面臨人工成本持續上升、機械化水平低、比較效益差、生產出現萎縮的局面。他認為,盡管中國棉業、紡織業面臨新的困難,但產棉大國、紡織大國的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而棉花也是大宗農產品中單產貢獻率最高的農作物,是棉區發展、棉農增收的支柱性產品。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同時已形成了棉花產業鏈,紡織品服裝出口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因此,中國棉業應立足于發展棉花生產,立足于國內供給為主,立足于擴展國際競爭力,這不僅是發展本國經濟的需要,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周聲濤指出,經過了十幾年的改革,中國棉業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已經建立,中國棉業正逐步走向成熟。當前,穩定種植面積的任務還很艱巨,棉花的價格也曾大起大落,在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亟待建立明確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目前,傳統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發展的方法已經難以為繼,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的農業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棉花產業鏈各方均應從中受益,同時不應以損害資源和環境為代價,這需要世界各國棉業同行的共同努力。他建議:一要穩定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保障棉花生產長期穩定發展;二要加大扶持力度,發揮主產區優勢;三要提升棉花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四要創新流通方式,減少環節,降低成本;五要加強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本屆論壇分為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中國與全球棉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與全球棉花、紡織形勢分析三大部分進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兼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華孚色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偉挺代表紡織行業和企業出席了論壇。 楊世濱在圓桌論壇上說,棉花產業鏈中與后端比較,前端的棉花價格歷來是一個比較計劃的管控。由于化纖業的發展,棉花由戰略物資轉變為非戰略性物資,棉花會被非棉纖維替代掉一大部分。這個過程中建議國家在考慮整體政策制定時要有綜合性,比如其他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政策的配套以及價格的梯度等。 作為下游企業代表,孫偉挺表示,棉花價格在高過國際市場1500元/噸的時候,國內的紡織廠靠自身努力可以消化一部分,但高到現在的價格就很難承受;當事物發展到難以承受的邊界,就會出現非良性的狀態。 朱北娜誠懇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棉紡織企業更多體諒,這是因為只有棉紡織業好了,棉花加工企業才會好,棉農也才會好。 本次論壇上,各方嘉賓還圍繞棉花產業鏈中大家普遍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進行了溝通和探討。 據了解,2011年,在上年度棉花價格創歷史高點的刺激下,中國棉花生產面積和產量雙增,但紡織行業運行出現了較大困難,主要指標增速全面放緩,棉花市場成交清淡,棉價急劇下跌。為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市場,中國啟動了棉花臨時收儲預案,累計收儲棉花313萬噸,托市作用明顯,市場保持了總體穩定。 中國棉業高峰論壇每兩年一屆,與中國國際棉花會議隔年輪換舉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