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種”“促織” 棉紡政策陷兩難
在紡織行業經營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國家如果大幅提高下年度棉花收儲價格,勢必將增加紡織企業生產成本,使得紡織企業經營雪上加霜。 進入4月份,國內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花主產區都開始進入棉花播種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穩定棉花價格對于提高棉農種植積極性,進而穩定棉花種植面積非常關鍵。而新金融記者近期也了解到,目前國家針對棉花上下游產業制定的諸多政策措施正面臨著兩難選擇:一則要防止棉價大幅下跌,保護棉農種棉收益;一則要考慮紡織企業的經營現狀,促進紡織企業開工生產。無論是下一年度棉花收儲價格的確定,還是棉花滑準稅進口配額的發放,無一不顯現出政策抉擇的慎重與艱難。 收儲價選擇困境 為穩定棉價、提高棉農種植積極性,3月初,國家提前公布了下一年度棉花收儲價格,相比上一年度每噸提高了600元,至20400元/噸,這次提價,國家相關部門進行了慎重考慮,對各方利益進行了認真權衡,一方面價格不能太低,要保證棉農不能虧本經營,另一方面又不能太高,要考慮下游紡織行業的承受能力。因此,雖然價格較去年19800元/噸的價格提高了600元/噸,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棉農的普遍心理預期都要高于這一價格。 “每噸提高600元,也就相當于每斤籽棉提高1毛錢,每畝地增加收入50元左右,相比種植糧食還是要低很多。”山東地區一位棉農告訴新金融記者。“這個價雖然沒有賠錢,但也賺不著錢?,F在國家對糧食的收購價格越來越高,而種植棉花又費時耗力,種植棉花的人力成本越來越貴,按目前這個價格銷售,還不如種糧食,或者干脆出去打工更劃算些。” 由于種植棉花相對于其他農作物而言缺乏競爭優勢,2012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存在明顯下降的趨勢,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3月份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植棉意向面積較去年下降9%。在新棉種植結束之前,實際種植面積可能會出現一定調整,但2012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明顯減少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此前,按照目前棉農植棉成本的增長情況,市場普遍預期2012年棉花臨時收儲價格或將上調5%,如果按去年19800元/噸的價格測算,即每噸大約提高1000元,但最終僅提高了600元。一些市場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棉花收儲價格的提高幅度遠低于市場預期,主要是考慮到了目前國內紡織業面臨的生存壓力。 國都期貨棉花產業研究員劉春芳告訴新金融記者,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市場棉花需求持續低迷,而內需增速也在放緩,不少紡織企業反映,目前很少接到大訂單,基本都是中小訂單。此外,紡織企業經營還面臨著勞動力、用電、資金等成本持續增加,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環境保護壓力持續增大等突出問題。在紡織行業經營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國家如果大幅提高下年度棉花收儲價格,勢必將增加紡織企業生產成本,使得紡織企業經營雪上加霜。 滑準稅配額發放難題 除了在收儲價格方面體現出無奈,目前行業普遍關注的滑準稅配額發放問題也反映出國家在棉紡織行業政策選擇上的猶豫。 去年以來,受產量大幅增加、而需求明顯放緩的影響,國際棉價持續下跌,而國內由于以19800元/噸的價格收儲,對棉花價格形成明顯“托底”效應,國內棉花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新金融記者了解到,截至3月底,國內棉花市場價格在19500元/噸以上,比外棉到港價格高出約2000元/噸,比國外市場平均價格高出3000元-4000元/噸,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企業用棉成本則比我國低7000元-8000元/噸。 新金融記者獲悉,同樣截至3月底,國家仍未發放2012年棉花滑準稅配額,由于配額限制,使得大量中小紡織企業無法采購國際低價棉花。巨大的用棉成本差異使我國棉制紡織品國際競爭力受到較大影響,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憑借棉紗價格低于我國的優勢,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印度棉紗價格比我們國內棉花價格還便宜,我們制成的棉紗、布、服裝還怎么能拼得過人家。”采訪中,河北一家紡織企業的負責人譚小虎向新金融記者表示。 由于缺乏成本優勢,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市場開始向其他國家流失。據統計,2011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憑借棉花成本優勢,搶占了我國在美國的市場份額,美國進口棉制品數量減少部分里的59%來自中國,而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出口增長的數量占中國減少量的54%。 劉春芳告訴新金融記者,每年我國大約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約300萬噸棉花以滿足國內棉紡織企業的用棉需求,到目前為止,國家只發放了89.4萬噸的1%關稅配額,由于這部分配額關稅水平較低,只有具備一定規模優勢的企業才能獲取,因此對于絕大部分中小型棉紡織企業而言,只能坐等稅率更高的滑準稅配額部分。而到目前為止,國家遲遲未能發放滑準稅配額的主要原因在于控制進口棉數量、穩定國內棉花價格。由于目前進口棉利潤空間較大,此時如果發放滑準稅進口配額,大量進口棉花的涌入勢必將增加國內棉花供給數量,從而對國內棉花價格形成打壓,目前正處于棉花播種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穩定棉價對于提高棉農的種植積極性尤為關鍵。因此,至少在4月份新棉種植結束之前,滑準稅配額發放的可能性較小。 滑準稅配額遲遲不發放,致使大量到港外棉無法報關進入國內市場,而部分棉花進口商甚至主動要求外商將船期向后推遲1-2個月或按合同中的遠月裝船,使得目前3-4月份船期的棉花非常少,有的干脆沒有近月船期外棉報價,只有港口保稅棉現貨有報價。同時,由于配額緊缺,已經發放的1%關稅配額轉讓價格更是水漲船高。據調查,截至3月底青島港、上海港1%關稅配額的轉讓價格已達到2700-2800元/噸,盡管如此,由于配額數量非常緊張,再加上內外價差仍在2000元/噸以上,因此配額雖然價高但并不愁轉讓,而大中型用棉企業并沒有在3、4月份使用關稅配額的打算,而是想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一旦后期國內高等級棉供應短缺,就會盡量減少從國儲拋售上購進棉花,大力進口外棉以彌補缺口。 一方面是種棉成本高,棉花銷售價格低,棉農植棉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是需求不景氣,紡織服裝需求下滑,國內棉價相對于國際市場明顯偏高,使得國內紡織企業競爭優勢下降。一邊要保種植,一邊要促紡織,如何兼顧各方利益,國內棉紡織政策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