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低棉價傷了棉農心
去年,本報曾以《遇冷棉花今又熱棉農心聲有幾多》為題,報道了在2010年棉花價格大漲的背景下,全國“百公斤皮棉縣”––山東省高青縣2011年的棉花春播情況。今年,在棉花價格大跌的背景下,棉農的心理又有何波動?造成棉花低迷的根源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再次來到高青縣。 棉價低,棉農植棉意愿創新低 高青縣棉花產業化發展辦公室提供的當地行情顯示,2009年至2011年這三年間,籽棉開秤價格每斤分別為4.6元、5.8元、3.6元。與棉價一起波動的,是棉田的面積及棉農的心情。 唐坊鎮司馬村過去是遠近有名的棉花種植專業村。每逢棉花盛開時節,村子會被花開如海的棉花包圍。如今,原有的棉田被大片的麥田所取代。往年這時節,村民馬明仁正忙著購買農資,備播棉花。然而今年,老馬說啥也不打算種棉花了:“打工掙錢多,種糧效益不低,還不影響打工,何必在棉花上吊死。” 高青棉花生產辦公室高級農藝師韓兆樸說,棉花價格如果低于每斤4元,農民就沒什么賺頭。眼下的價格肯定會影響棉農積極性,初步統計棉農植棉意愿下降20%左右,預計今年全縣的棉田面積會大幅減少,很可能低于10萬畝。 當然,選擇堅守的也不在少數,常家鎮劉坊村的李文文就是一例。她今年準備再種20畝棉花,談及原因,她有自己的“小九九”:一來她是縣里的棉花高產創建示范戶,能率先用上新種子、新技術。棉花合作社還與她簽了協議,農資、種子可先賒,秋后賣掉棉花再還賬。二來棉花面積減少,說不定今年的棉花能賣個好價錢。 無奈的效益賬背后還有進口沖擊 田鎮街道正理村的張紅青去年既種了棉花,還種了幾畝糧食,他給記者算了一筆效益賬:種棉,用工約25個,畝產籽棉約450斤,單價就高按4元計,畝收入1800元,除去成本300元,畝均收入1500元。種糧,用工約12個,小麥玉米按畝產900斤算,加上補貼,總收入約2000元,除去成本500元,效益與種棉相當。“但問題是,種糧可以靠機械解決,基本不影響打工。種棉花,打藥、整枝、采摘等,費力費時,太辛苦。”張紅青說。 農民種棉花不劃算,是導致植棉意愿低迷的根本原因。然而,棉企需求不減,棉花面積大幅減少,是否意味著棉價上漲空間增大? 答案并不盡然。記者從山東省農業廳了解到,2011年,山東進口棉花114萬多噸,同比增長23.8%,是山東棉花產量的1.3倍。單是獲高額補貼的廉價美國棉花,10年來進口量就增加了20倍。在植棉歷史悠久的高青,依托棉花資源的企業有102家,近幾年,本地棉難以滿足需求,企業就只能大量購買新疆棉、網上競拍國儲棉、進口外國棉和配額棉。 高青縣棉花產業辦公室主任韓鳳云說:“培育發展一項產業不容易,毀掉卻很簡單。比較效益低,農民棄棉種糧無可厚非,但站在更高的層面看如果我們的棉花全依賴進口,就會受制于人,容易被人‘卡’脖子,受傷害的是紡織產業和國民經濟。” 政策支持和科技創新是出路 棉花產業的出路在哪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相關人士希望國家加強政策支持和加大棉花科技創新力度。 作為植棉大戶,張紅青最希望得到的是國家更多更優惠的政策。她說,現在有良種補貼,她希望國家能發放種棉補貼,讓棉農直接受益。另外,她還盼望有關部門能培育一種“不修棉”,降低人工成本,種棉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高級農藝師韓兆樸認為,提高種棉科技水平是關鍵。一是提高機械化水平,特別是整枝、摘拾等環節,希望農機部門能盡快研制出適合在小型地塊作業的中小型棉花摘拾機。二是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引導棉農成立合作社,采取市場化手段,統防統治病蟲害,最大限度地將勞動力解放出來。三是加強技術服務,按高產創建經驗,組織專家編印科學種棉技術手冊,指導群眾按操作規程組織生產。四是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單位面積收益。 高青縣英匯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方青,借鑒國際上的做法,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放開棉花市場,減少棉花流通環節,給棉農實行直補,盡快使棉花價格、質量標準、營銷方式與國際市場接軌;解決棉紡織企業增值稅“高征低扣”問題;發揮好儲備棉平抑市場的作用,同時鼓勵農發行資金用于棉企儲備棉花,增強企業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