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于2012年1月調查了川、湘、鄂、贛、皖、蘇、冀、魯、豫、津、秦、晉、新、甘、遼和吉16個省市區120個定點縣、2962個定點農戶,發布2012年植棉意向報告,供決策參考。
一.意向植棉面積呈減少走向
1.意向植棉減半成多。2012年全國植棉意向呈減少趨勢,比2011年減少半成多。據1月對120個優質棉樣本縣(團)、212個鄉(鎮)、314個村、2962個植棉戶的監測結果(表1),持平戶占58.4%,同比增5.3個百分點;增加戶占10.4%,同比減26.6個百分點;減少戶占30.6%,同比增21.6個百分點。
預測意向植棉面積減6.1%,照2011年植棉面積8124萬畝(中棉所數據)減至7628.4萬畝上下,另有0.7%的農戶占0.5%播種面積即38.1萬畝的意向尚處觀望和等待之中。
2.意向植棉變化特點。一是三大棉區都呈減少態勢(表2),長江減4.1%,黃河減8.0%,西北減3.4%,其中北疆減2.7%、南疆減3.3%。二是各地大部分減少。按減幅:秦減55.7%、蘇減14.6%,津減13.6%,甘減13.2%,魯減13.5%,冀減10.3%,湘減4.3%,新減3.4%、豫減2.7%,皖減1.4%、晉減0.3%、贛略減0.2%。按增幅:川增4.0%、鄂增1.3%。
二.植棉意向分析
1、價格下降植棉意向減少。2011年籽棉價格大幅下跌,據監測,2011/2012年度籽棉均價7.67元/千克,減幅高達29.9%。2011年總成本大幅上漲21.0%致使收益大幅減少58.5%為491.5元/畝(表3)。
當前華北平原和長江中游尚三成的籽棉儲存在農戶家中,這些籽棉的售價仍將影響植棉意向,這就是山東、河北等植棉面積減縮的原因。長江中游受水資源短缺和春夏連旱的威脅,棉田繼續“下湖上山”,一些省植棉面積呈增加態勢。
2、臨時收儲發揮積極作用。針對國內外棉花市場的波動,2011年國家適時出臺了臨時收儲,到2012年2月21日,收儲皮棉259萬噸,約占總產的36%,有效遏制了棉價大幅下降,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植棉面積減幅不是很大。然而,植棉費工、費時、費勞和費錢的“四費”問題仍然突出,農民認為,植棉不劃算,信心不足。
三.適當提高臨時收儲價,保持植棉面積穩定
今年一號文件指出,“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準確把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保持價格合理水平”。“穩步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臨時收儲,健全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儲備制度”。依據一號文件精神,參照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價提升9.67%(102元/50千克),建議棉花臨時收儲價提高5%至20790元/噸,基本符合糧棉1:10的比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