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今年參加棉花收儲的江蘇棉企抓住新政機遇,全力組織收購加工工作,多數企業均有較好的交儲業績。主產縣市之一的大豐市,9個企業參儲,至目前的交儲量都在500噸以上,少數企業奮力追趕,力爭多交。由于大多數棉花進入400型棉企并且上交國儲,主產區內紡織企業的原料組織各有其主。
仍以大豐市為例,全市有半數左右紡織企業具有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及資質,有專附主企或分設鄉間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自收棉可解決本企約三分之一的原料供給。在主產區,通常的做法是中等以下紡織企業與中等以下規模棉企合作多年,相互了解、相距不遠、相互信任,常常以凈重結算方式予付貨款或紡企銷后結帳的經營合作方式。一些棉企技改成400型企業后,一些中小紡織企業一方面受市場影響減少了產銷量,一方面也對原料組織進行了調整。在小紡企,能看到棉花標簽各異,問及方知,多數是異地小批量采購或與幾個企業“共吃”
一個批次后再拆分。但多數企業已不再放置大庫存,都在采取以銷定進的方式組織安排生產經營。
有關人士認為,收儲會不會使棉企成為專業性質的收購加工企業,無參儲資質能力的小型棉企或個體經營戶會不會成為小棉紡、小作坊的原料配套?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一是收儲政策是一項臨時性政策,帶有很強的調控意義,不可能也不會長期存在并運作,在市場供求關系和順平暢的形勢下,國庫民生戰備物資有保障的同時,國家無需施行收儲政策;其次,讓規模不大的紡企一直使用品質不好、經營不盡規范的原料,等于支持企業低位徘徊,應當加大棉企、紡企規范化運作的力度,減少資源的人為損毀、產品檔次低位盤旋和國家稅賦流失等問題,必須進行產業整肅提升。從收儲新政運行到400型棉企的轉變,充分說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過去提供便利條件來上400型,現在是想上卻不再容易。如果不對小紡企小棉企采取措施,那么棉花產業低位重復消耗且影響行業發展的現狀仍會陰影不散。不是說不能讓小棉企小紡企存容于社會,而是要讓其守住市場法則,不能因其小而無視其行為,避免有漏洞可鉆,進而釀成影響行業規范的力量,造成不和諧局面。在棉區紛繁浩雜的經營環境中,期待流入一泓清泉,滌凈產業溝壑,還絮絮纖維溫情天下的質本身骨!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