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受歐美金融危機影響和東南亞國家紡織品激烈競爭,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速下滑,紡織企業處境艱難,進而帶動棉價一路走低,棉農收益嚴重受損。為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植棉面積,國家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由于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一直不振,自2011年以來,國家收儲主導了整個國內棉花市場,棉花市場價格始終在收儲價格下方不遠處運行,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失靈。對收儲政策如何看,產業鏈各環節怎么辦,成為行業內部廣泛思考的問題。
11月30日,河北省棉花協會在石家莊召開了形勢分析座談會。來自棉花企業、紡織企業、棉花協會、政府職能部門的各方人士就上述兩個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并提出了諸多建議。
收儲政策應當繼續堅持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國家收儲政策對遏制棉價大幅度下降,保護棉農利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收儲政策,棉價跌幅會更大,波動會更劇烈,棉農受傷會更重,植棉面積下降會更快,產業鏈受到的損害會更嚴重。省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善興說:“前些年,沒有收儲政策托底,部分棉農每斤籽棉只賣到2.5元,損失的不僅是經濟收益,更直接導致棉農對種棉花失去信心。河北棉花種植面積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棉農比較收益降低是一個重要原因。”
衡水市棉麻公司總經理吳恒躍說:“現在棉農信息比以前靈通,都知道國家收儲拉大了內外棉差價,紡織品成本日益攀升,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受阻。同時,由于連續收儲,不僅庫容不足日益凸顯,安全壓力也已繃到極限。棉農擔心國家能否繼續收儲。”他建議,“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不僅要繼續堅持收儲政策,更要及早發布,消除棉農疑慮,留好白底,以備明年種棉。”
邢臺市棉麻公司副經理趙長浩認為,“收儲政策保護的不僅是棉農利益,更是棉花產業安全。如果沒有收儲政策,我國的棉花產業極有重蹈大豆的覆轍,不僅大豆沒有定價權,相關的食用油、飼料等行業也會嚴重受制于人。從國家經濟戰略安全的大局考慮,收儲政策必須堅持”。
省農業廳經作處處長鄧祥順則認為要從更大的時間范圍看待內外棉價差。他說:“現在內外棉價差巨大,一方面是國家為保護棉農利益進行收儲,另一方面是我國有巨大的棉花生產,國際棉價不易大幅上漲。如果取消了收儲政策,棉農利益得不到保護,生產崩盤,棉花嚴重依賴進口,那時價差會急劇縮小,甚至國際棉價要高于國內棉價。”
收儲政策應當適當調整
盡管收儲政策目的正確,作用顯著,但在當前內外棉價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也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最突出的問題是收儲政策過于強調保護棉農利益,對紡織企業承受能力估計不足,直接導致紡織企業步履維艱。對此,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榮智感受強烈。肖榮智說:“今年以來,從全國重點棉紡織企業看,虧損面在30%左右。常山集團除新型纖維產品和滌棉工裝面料等特產品外,常規產品普遍缺乏訂單,尤其是大訂單、長訂單明顯減少。”他認為,國內外棉價差距不斷擴大是造成紡織企業困境的直接原因,“國家兩次調高收儲價格,使國內棉價逐步穩定在每噸19000元左右。但由于國際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不足,國際棉價持續下跌,造成國內外棉價差價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達到每噸5000元左右。棉花價差長期持續擴大,國內紡織企業承擔了較高的原料成本,嚴重消弱了棉織品的國際競爭力,造成訂單流失,利潤下降,虧損增加”。肖榮智表示,“儲備政策包括收儲和放儲,缺一不可。目前國家儲備總量已接近750萬噸,隨著收儲繼續進行,儲備量會越來越大,國內市場資源將進一步減少,尤其是高等級棉花會比現在更加緊張”。他建議,“國家應以有利于增強紡織國際競爭力的價格,繼續投放國儲棉,滿足企業用棉需求,減小對內外棉差價繼續擴大的預期,維護紡織產業安全。同時,改革棉花進口管理制度,取消關稅外進口數量限制,依靠滑準稅進行調節,并向紡織生產企業傾斜”。
景縣銀華集團董事長葛文明對收儲政策表達了不同看法。他認為,“收儲政策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好的,但保護棉農利益的成效不大,給紡織企業造成困難不小。尤其是5級棉的收儲價格太低,造成很多棉農認為國家根本不想收5級棉,只是迫于壓力做做樣子而已”。葛文明表示,“臨時收儲政策環節太多,國家的變相補貼經過中間環節傳導,到棉農手里已經很少,不如像糧食一樣采取直補的方式。棉花直補可采取與品級掛鉤的方式,直接補助棉農。一來可以減少環節損失,二來可以促進分級交售,提高收購質量,實現優質優價”。
著眼可持續發展應當盡快完善產業政策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棉花播種面積867萬畝,預計單產62公斤,總產53.5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8.58%,9.9%,17.5%。據省農業廳經作處鄧祥順處長介紹,2012年種小麥玉米的畝純效益為1124.3元,而種棉花只有726.7元,相差近400元,處于比較效益劣勢地位。鄧處長預計明年全省棉花面積會減少到800萬畝左右。
省發改委經貿處副處長王力提出,生產的穩定性往往受制于市場因素,流通作為市場的重要環節必須能“活血化瘀”,流通活則生產穩。他建議河北要認真做好棉花現代物流業規劃,棉花協會應該把這個項目規劃承擔起來。
省供銷社副主任、省棉花協會會長趙增華同志認為,目前棉花產業出現了“三減三降”(面積減,單產減,總產減,品質下降、棉農收益下降、紡織企業效益下降)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存在四個矛盾:一是保護棉農利益與紡織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二是國家調控與放開市場之間的矛盾,三是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之間的矛盾,四是收儲政策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綜合作用,造成棉花生產的“三減三降”,造成市場心態“糾結”。要解決這些矛盾,保障棉花產業健康發展需要國家、企業、社會組織、棉農的共同努力。棉花協會尤其是省棉花協會要多做調查研究,把產業鏈各環節的意見都搜集上來,深入地分析研究,拿出具體調整意見,并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同時,要積極與省發改委溝通,把棉花直補、舊棉庫改造作為課題進行調研,研究其可行性、具體操作辦法等,為國家政策調整,出臺優惠措施,提供堅實可靠的選項。
趙增華會長強調,國家收儲政策放棄不可取,調整有必要。解決“糾結”問題主要靠政策調整,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即“釋放收儲壓力,實行按質直補”。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以較低價格向市場投放儲備棉,穩定棉花市場價格,滿足棉紡企業用棉需求,緩解收儲壓力;對棉花實行按品質等級直補,既讓農民直接受益,也有利于調動棉農科學植棉積極性,提高棉花品質。
趙增華會長認為,解決棉花生產、棉農收益問題要靠提高棉花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棉花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的手段之一就是辦好棉花專業合作社。在產棉大縣,會員企業尤其是供銷社棉花企業要把辦好棉花專業合作社作為幫農惠農、掌握資源、提升效益的重要途徑,通過棉花專業合作社把棉農組織起來,實行統一播種、統一生產管理、統一采摘,打造公司+農戶,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提升棉花質量,增加棉農收益。棉花協會要把指導棉花專業合作社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長期工作來抓,抓出成效,為全省棉花產業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