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而近年來的棉花種植銷售情況時有起伏。今年棉花收購情況怎么樣,農民種棉積極性高不高?12月中旬,記者來到曾是全國棉花生產“明星”的高唐縣一看究竟。
高唐縣植棉面積曾高達60萬畝,后逐年減少。去年,該縣植棉25萬畝,由于遭遇惡劣天氣,棉花產量和品質受到較大影響,平均畝產僅為350斤左右。今年植棉20萬畝,由于天氣較好,平均畝產450斤左右,高產的達600斤。
棉花種植面積為何減少?縣多辦副主任陳軍認為,一方面植棉風險比較高,近幾年棉花價格一再波動,棉農種得“提心吊膽”。另一方面,種棉勞動強度大,比較效益低。棉花相比小麥、玉米用工多,而小麥、玉米種植補貼力度大,農民得到的實惠多。
“棉花價格國內與國際市場出現嚴重倒掛,國內外棉花差價從去年九月份的1000元/噸擴大到目前的5000元/噸,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低價棉對國內市場形成較大沖擊。國內棉價高于國際棉價,有利于保護棉農利益,但從長遠看,國內外差價太大不利于整個棉花產業的發展,棉紡織企業更傾向于使用進口棉,最終還是增加棉農的種棉風險。”陳軍分析說。
三十里鋪鎮前屯村村民朱憲文,今年種了20畝棉花,提起棉花行情,朱憲文不樂觀。“今年天氣比去年好些,一畝地能收個430斤左右。”他家的籽棉還沒有賣,“價格不合適,再等等看吧。”
去年,高唐的新棉上市的開秤價在每斤3.6元左右,今年達到4.1元。雖然價格高了,但朱憲文卻不想賣。朱憲文算了一筆賬:機器耙地100元,播種50元,肥料180元,澆水200元,薄膜50元,用藥100元,再加上收獲時的人工費,一畝棉田的投入近1000元,4.1元的價格,實在沒有多少錢可賺。“同樣的一畝地,種糧食的收益為700元左右,而種棉花比種糧食費事得多,尤其在采摘期間,每公斤1元的人工費都招不來采棉工。”前屯村植棉2800余畝,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棉花,然而近期賣棉花的卻沒幾家。
前屯村支部書記柳澤營說:“種棉投入多,收入少,這就是現狀。因為前屯村土質不好,基本是鹽堿地和沙土地,種糧食收不了多少,棉花耐旱,適合種植,要不然村里人早就不種棉花了。”
在三十里鋪鎮,來自夏津縣的“棉經紀”侯勇軍說,跑一天收不了多少棉花,種棉花的農民越來越少了,還不愿意賣。高唐本地的“棉經紀”盛學清說,他現在不僅在本縣跑,還到附近幾個縣市收購,圖的就是多收些。比起往年,今年收購挺困難。
三十里鋪鎮是全省數得著的棉花加工流通集散地。全鎮有棉花加工企業及紡紗企業87家,籽棉年加工能力80萬噸,棉花產業集群年銷售收入52億元。
該鎮的興隆棉業有限公司是國儲棉的供應商,近段時間一天的收儲量為30余萬斤。該鎮有10家像興隆這樣的主要供應國儲棉的棉花加工企業。興隆公司總經理王萬強說,現在我們90%以上的棉花都供應國儲棉,棉紡織企業這塊連10%的量都消化不了。
記者還聽到介紹:為規避市場風險,棉紡織企業用多少采購多少,基本不存棉;不供應國儲棉的棉花加工企業,也是根據棉紡織企業的要求,臨時收購,及時加工,立即銷售,不存棉花。
收購資金短缺也制約了收購。該鎮的一項調查顯示,由于貸款手續繁瑣、利率高、期限短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棉企寧肯自找民間融資也不向銀行貸款。從銀行爭取到的收購資金僅占20%,其他的是通過民間融資、自籌收購資金解決,利息較高。而支付利息的支出占據了投資者的相當部分的利潤,從而減少了投資者的凈收益,影響了企業的再投入和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