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熱衷交儲 棉價低迷引發骨牌效應
時值新棉上市,往年這個時候,田間地頭都活躍著收購棉花的小商販。然而,記者日前赴濟南市濟陽縣新市鎮和德州市夏津縣等產棉區調查采訪發現,由于紡織企業經營不景氣,棉價持續低迷,加工企業開工率極低;很多棉農也因為種棉不掙錢,正在棄棉種糧,產棉區的棉花種植面積正逐年減少。 山東棉企開工率僅兩成 對孫世忠來說,今年賣給國家收儲棉的時間來得比往年都早。 26日,在濟陽縣新市鎮,濟南東旭棉業有限公司準備送儲的皮棉已經打包妥當,公司總經理孫世忠告訴記者,“這120噸收儲棉是公司今年收購的第三批收儲棉,今天就要交儲。” “算上今天這批,公司今年交儲國家的棉花已經有360噸了。去年11月12日才開始交儲,今年提早了不少。”孫世忠表示,不僅是時間,收儲情況也有差別。去年棉價前期較高,后逐漸低迷,棉農惜售,而今年從收購之初價格就低迷,棉農也就不盼著回升了。 回顧起近年來猶如過山車般的棉價,孫世忠感慨頗多:“前年的行情最好,4級棉收購價一斤7元多,去年棉價開始大跌,今年延續了去年的低迷行情,4級棉收購價低至一斤4.2元。” 據介紹,多年來,東旭棉業一直是省內多家紡織企業的供貨商,前年,僅賣給魏橋的皮棉就達1000多萬噸。但從去年開始,紡織企業的用棉量明顯大幅減少。 “去年供給紡織企業的貨僅有90多噸,今年不打算供貨了,全部賣給國家收儲。”在孫世忠看來,今年的市場棉價不會高于國家收儲價。 有棉花分析師表示,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200型打包設備的棉花加工企業今年9月份就已被取消加工資質。受加工資質影響,目前,山東省棉花加工企業的開工率僅在兩成左右。 趁機上馬400型新設備的孫世忠有些慶幸,如果當初自己沒有更換新設備,也只能像其他企業一樣被淘汰出市場,“如今400型加工企業全縣僅剩4家。”更讓他感到慶幸的是,有國家收儲的托底價格,這讓企業依然有微利可賺。 由于棉價低迷,利潤少,新市鎮很多棉花加工廠和收購點紛紛停產甚至倒閉。 德州市棉花協會會長馬俊凱對導報記者表示,德州有87家經過山東省政府認證的棉花加工型企業,具備40多萬噸的收購加工能力,但目前開工率僅有1/3。“受挫于棉農惜售,企業沒有原料加工,開工賠錢,不開工更賠錢。” 植棉面積大縮水 紡織企業經營不景氣導致的棉價低迷行情也波及棉農,其棄棉種糧情緒濃重。 26日上午,新市鎮白家村村民孫玉華正在地里給承包的4畝棉花施肥。“4畝棉花,一畝收了400多斤,一共賣了不到5000塊錢。還趕不上我去年去青島打工半年掙得多呢。” 新市鎮鎮長盧士升表示,目前每畝棉花只有10元錢的良種補貼,而小麥等糧食補貼每畝都在百元以上。往年農民排隊賣棉的場景不再,如今,全鎮的棉花種植面積不足千畝。 在夏津縣等地,棉農拔掉棉稈改種小麥的情形也隨處可見。 在夏津縣夏津鎮羅莊村,導報記者遇到了正在施肥準備改種冬小麥的棉農張龍強。“感覺種棉花實在是不賺錢,不如種小麥劃算。”張龍強表示,德州棉花一年一季,而糧食可以種兩季。并且,現在糧食作物耕種收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農戶有空余時間可以外出務工,一年的總收益自然遠大于種棉花。 棉農棄棉種糧導致很多產棉區的棉花種植面積大幅減少。以產棉大區德州為例,2008年棉花種植面積289萬畝,2009年230萬畝,2010年155萬畝,2011年163萬畝,2012年130萬畝。 “明年德州的棉花種植面積會繼續減少15%以上,很難再恢復到200萬畝以上的水平了。”馬俊凱不無擔憂地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