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高開”棉農緣何還不買賬?
編者按:目前新棉已陸續上市,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及時啟動,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市場預期,保護了棉農利益,保證國內棉花市場平穩運行。然而,棉花種植成本高企、比較效益低下、下游市場需求不足、國內外棉差價擴大、流通企業無利可圖等問題的存在,也讓我們意識到,棉花產業無論在生產方式還是在產業鏈延伸升級方面,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棉花的“政策市”究竟還會持續多久?棉農的生產成本如何得到合理的市場回饋?本版今日刊發一組文章,與讀者分享。
今年春,本報曾以《莫讓低棉價傷了棉農心》為題,報道了由于棉價持續低迷,導致今年開春棉農植棉意愿低,棉花產業出路難尋的狀況。眼下,好消息傳來,國家棉花收購價每噸較去年上調600元,達到20400元/噸。在山東省高青縣,當地籽棉開秤價為4.2元/斤,比去年“高開”0.4元。棉價漲了,地處東部相對發達地區的老棉農是否買賬?東部棉花產業的發展現狀是否有所改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再次來到高青。
棉花比較效益仍在低位運行
4.2元/斤的開秤價,的確比去年高,然而棉農對此并不“買賬”。“今年山東氣候條件對棉花不利,棉花產量較低。同時,種植管理成本卻持續走高,種棉的收益,還是比不上種糧食作物。”唐坊鎮石家村51歲的老棉農石剛說。
石剛今年種了2畝棉花,他的種地日記上清楚地記著今年的植棉投入:施底肥180元,追肥40元,耙地40元,播種25元,澆水100元,薄膜40元,打藥100元,不算人工成本,畝均成本為525元。石剛的棉田受了臺風災害,畝產僅400斤,收入不到1700元。
而同是一畝地,小麥、玉米的投入成本約為500元,收益卻超過2000元,比種棉花好很多。而且,棉花從4月份開始播種,11月份收獲完成,由于機械化程度低,用工多,還影響打工收入。“現在農戶70%的收入來自務工。當前從事棉花生產的,多是不能外出打工的老弱病殘人員,所種地塊也多是只能生長棉花的鹽堿澇洼地。”唐坊鎮農委主任馬躍飛說。
有著銀嶺之稱的唐坊鎮,耕地面積7萬畝,棉花最多時達5萬畝,而現在只有1.7萬畝。整個高青縣,今年棉花面積10萬畝,而高峰時面積為34萬畝。棉田面積逐年減少,萎縮之勢加劇,是東部發達地區棉花產業所面臨的普遍現狀。在此背景下,0.4元/斤的棉價漲幅,仍是杯水車薪,難解棉農大渴。
本地棉遭遇外棉夾擊
家住鄭埝村,現年58歲的鄭念太,從二十多歲開始當棉販。“二十年前,一天能收棉七八萬斤,一年收到200多萬斤,現在連一半都不到。”鄭念太說。
為啥?因為大的棉紡企業,現在都不用本地棉了。鄭念太介紹,現在魏棉等一些大的紡織企業都用新疆棉、外國棉,山東當地的棉花雖然面積萎縮,但還是遭遇“賣棉難”現狀。
訂制了棉花行情資訊的老鄭,對當前及各地的棉花行情了如指掌:“今年,要不是國儲棉價格上調,國家托底收購,山東棉價怕是還要下降。因為今年全球棉花大豐收,供大于求仍是市場主調。”
高青縣棉花產業辦公室人員介紹:“國家救市能夠提振行業信心,特別是對國外低價進口棉的配額限制,是國內棉價市場的一粒定心丸。預計國內棉價還會小幅上漲,但這樣的棉價在山東,已經難以吸引農民種棉。”
扶持企業是出路
馬躍飛主任說:“農民最講實惠,啥掙錢種啥。照此發展下去,農民不種棉可行,但對國家來說卻不行。棉花與糧食一樣,都屬戰略資源,如果棉花完全依賴進口,勢必會遭遇‘卡脖子’。”
棉花產業的出路在哪?石剛說,國家的政策導向很關鍵:“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糧食每畝補貼120元,群眾的積極性就上來了。反觀棉花,補貼只有15元/畝,反映在生產的積極性上,也就有差距。而棉花用工多,補貼數額更大些才好。”
加大良種研發投入,則是鄭念太的建議。他說,八十年代,小麥平均單產只有600來斤,現在小麥畝產過千斤已經稀松平常了,棉花產量卻還很難到500斤。
“需要培植扶持棉紡企業,棉花靠企業消化,棉企不景氣最終會拖累棉花生產。”淄博英匯紡織總經理姚方青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棉企步履維艱,周邊不少棉企紛紛關門或轉產。他建議,國家加大對棉紡企業的支持力度,盡快解決棉紡企業增值稅“高征低扣”問題。“現行的增值稅政策是,棉花采購進項稅率為13%,銷項稅率為17%。這意味著棉企業既是沒有實現增值,也要負擔4%的稅收,也就削弱了競爭力。”姚方青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